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3章、升官,改制,光宗耀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大原則,一房四館所轄大部衙,首官不低於正三品。”朱常洛看著範醇敬笑了笑,“詹事府形同虛設,不如理清楚了。當然了,朱學士還未到任,這些後面會商議清楚。如今先明確一點,翰林院掌院翰林學士之下,該有五個正四品,各掌四館一苑。”
經史館除了編修常規經典史籍,現在又要建立起朱常洛所要求的地方誌書庫。
詔制館雖然簡單,但朱常洛準備讓詔制館把行人司也管起來,作為皇權與底下溝通的另一個渠道,通政使司上傳,詔制館下達。
贊畫館如今只是草創,但在朱常洛的構想裡,卻是自己最熟悉的“政研秘書機構”。
百家館擔負著更遠大的科技樹重任,將來要協調的人員和部門更是不少。
給他們都提一提品級,逐漸完善架構,這是必須的。
這邊提高了品級,詹事府當然要減員不少,同時做另一件重要的事:內宣。
前代就有邊報,主要是傳遞邊關軍情。因為隨驛傳遞,尋常時候又能報一些別的事,因此這塘報、驛報確實是一個瞭解各地動向的渠道。
但在整個帝國的體系裡,塘報驛報只是各地向京師集中資訊;中樞的資訊再傳出去,則主要是依託旨意、公文和私下的書信。
朱常洛準備把詹事府做成一個另外服務於皇權的事務衙門,首先從內宣做起。
既有面對官紳的內宣,以一份真正的報紙為載體;也有面對百姓的內宣,那就是為正在發育著的說書人體系提供更多文字素材。
前者嚴肅,後者活潑。
聽皇帝問如今翰林院裡誰愛聽戲、賞劇,範醇敬等人還以為這是要敲打哪些人,因此支支吾吾。
“不是壞事,你們回去先準備著吧。”
朱常洛讓他們先離開了,才去往武英殿的樞密院那邊。
充分闡明自己的意思之後,樞密院的體系變動才是最大的。
五府所代表的,其實是五大軍區。目前,左軍都督府主要轄著遼東邊軍和山東、浙江地方衛所,中軍都督府則是河南與南直隸江北的地方衛所,後軍都督府是宣大兩邊、山西、北直隸,前軍都督府轄湖廣、江西、福建、廣東及南直隸江南部分,其餘西部都是右軍都督府。
這種軍區體系的劃分,要著眼將來做一些調整了。
而為了保證將來的需要,兵備、後勤、參謀、武將升遷、軍屯經濟、軍紀都察……許多的事都不是原來雜散於兵部、內臣、地方的體系能夠支撐好的。
這裡面,又有樞密院體系下文臣、舊勳臣、武將和內臣之間的平衡。
為此,朱常洛到了之後就直接說道:“樞密院實則都以天子為首,武英大學士日常統管,大事則盡在樞密院軍務會議上決定。五府都督,左右皆知軍務,一武一文,設衙於地方。在樞密院,五府則各設大都督一員……”
還只是確定框架,並沒有立即開始真正的軍隊改革。
但先把作戰力量釐清了,分派的範圍明確了,那麼除了最容易的以京營為核心的中軍都督府之外,其他四個方面都可以提前做一些準備。
除此之外,要梳理如今軍工體系的兵備堂、專職糧餉和其他後勤雜務的職方堂、專管銓選升遷敘功等事務的武選堂、太僕寺馬政經濟和軍屯經濟的屯牧堂、軍隊體系內司警懲的軍紀都察署、專為樞密院軍務會議參謀的軍略堂……
“於外,兵部今後僅司二事。一個是募兵,另一個是與其他官衙及地方協調。”朱常洛看著到了樞密院的文臣們,“樞密院中文臣,同樣有武銜。在真正梳理大明各地大軍之前,還要有更加清晰明瞭的一整套制度,包括上至武將、下至新兵的所有武銜,入伍與退役的典制……”
武職世襲,其他人難以出頭。
武舉衰微,新血太少。
軍籍世代應役,越來越僵化。
大明軍隊的問題和大明財計的問題都大,現在朱常洛把所有與軍隊有關的衙門都匯聚到了樞密院,要向他們傳遞的資訊太多太多。
乃至於包括將來退伍之後和軍隊文職變相從樞密院體系裡出去的方式:透過很長的時間,漸漸取代整個大明地方府州縣的三班衙役。
在大明當兵,最讓人絕望的當然是軍戶的身份不能透過從軍來改變,可謂世代都算是“奴兵”。
這樣又怎麼會有特別強的戰鬥力?
大明又怎麼能主要依賴一些武將透過吸血養起來的“私兵”、透過偏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