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9章、權爭稍息,糧價頓起,光宗耀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隨之“昇天”的雞犬罷了。
“老爺,京城裡的風聲不太好啊。”濟賢堂在京城的掌櫃小心地問道,“衍聖公爺就在京城,沒吩咐什麼嗎?”
“既然知道衍聖公爺就在京城,你擔心什麼?”秦永寧渾不在意,“又不是沒有交足契稅,如今只漲了半錢,哪裡算大漲?賣得又不多,本來就少糧。其他家若願虧本賣,那就讓他們賣唄。”
他當然也不是完全沒腦子,但現在火併沒有燒起來。
那家昌明號在通州的私倉裡屯了那麼多新糧,還完全沒動呢。
這可是江南糧行、勳臣產業和朝堂文武們的鬥法,衍聖公既然還沒吩咐傳來,自然不必理會。
說不定便是文武明著爭、暗中聯手,讓陛下知道平抑糧價的難處,非要從商人這裡開源的難處。
糧商有大有小,宛平縣丞面前,小糧商磕頭不已:“大人明鑑,草民店裡的新糧也是從大商手上進貨運來的,賬冊都在。今年新糧進價就漲了一錢五,草民要交稅,要僱工,要運糧,實在不是草民要漲,這已經不賺錢了。”
說罷就想奉上心意,讓他們高抬貴手。
“平抑糧價是聖上旨意!”宛平縣丞說著,“府尹再三督辦,我們有什麼辦法?你別來這一套!總之,仍按往日價來售賣,漲到了十五錢一石,鬧出民變,你能替本官去殺頭嗎?”
“大人開恩啊,如今確實是這個價。改回十三錢一石,草民就要虧了……”
“做不了這一行就別做!”那縣丞哪裡管他,“要在宛平縣管轄街巷開張買賣,就要守規矩!傳告到了,走,去下一家!”
他心裡也罵罵咧咧,還被知縣敦促著挨家宣告。
附墎縣真是讓人頭大不已,這些小糧商還好,訓斥強壓就了事。
但那些背後有人的該怎麼搞?
若是大糧商都不依,這糧價還是得漲上去。
不論京城官吏如何努力,隨著時間漸漸到了三月下旬,京城糧價還是漸漸漲到了十五錢以上,直逼一兩銀子一石。
這個價錢其實也還好,京城糧價大體本就在十一錢到十四錢一石左右波動,總不算是漲到有些年份的二三兩銀子一石。
戶部右侍郎汪應蛟也是多事!
皇帝還沒有對糧價漸漲一事發表意見,於是吏部、都察院和順天府都做了相應的工作後也不免稍微鬆懈了一二。
再加上糧商暗中打點,相應基層官吏還是會漸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剛剛上任不久的順天府尹孫瑋卻不得不直面問題,於是就上了題本。
【去歲大旱,上命畿輔災流民就食京師,順天府及五城兵馬設法賑濟,城中糧行多有捐助,儲糧為之一空。如今商稅厲行,漕糧遲緩,沿途漂沒耗損頗多,京師糧價上浮,根源實在漕河……】
他說的當然是表面實情,京城今年的糧價波動確實有因果。
陛下您要尊重市場規律嘛,我一個小小順天府尹,又能為之奈何?
總之今年糧價若是突破了一兩銀子一石,也是正常的。但想必等到漕糧悉數運至,京城人心既穩,糧價還是會回落的。
他知道如果皇帝仍要追罪,自己恐怕逃不脫,所以想先報上去。
題本嘛,總要閣臣們也發表一下意見,給出解決方案的。
那麼板子就不會悉數落到他頭上。
沈一貫三人看著這道題本,到了皇帝召他們到養心殿時就提了出來。
畢竟皇帝安排倭寇劫漕糧一案時,說過不會讓京城糧價漲起來。
朱常洛看完之後說道:“朕知道了,總之既然已經都傳告到了就行。”
像是盡了盡心意要求平價就行,對得起百姓了。
而後次日,京城內外,五城各處共有八個門店鳴鞭開張。
重新修葺許久的店門外,掛著紅綢的額匾被掌櫃揭下來,露出“昌明糧行”四字。
而後各處的掌櫃們都在門外掛上了木板。
“新店開張,新糧好米十三錢一石,街坊鄰居若有需還請多多捧場。”
這可就炸了今日剛剛掛上一石糧一兩銀子的京城糧市。
定國公府上,撫寧侯忍不住問道:“國公爺,您老這是唱哪出戏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