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章 “沈槯勇破建奴巢,崇禎宴群臣共慶大明盛世”,風雨大明之鐵血戰歌,高小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蒼茫的夜色掩護下,滿清豫親王多鐸率領著五千精銳鐵騎,如同黑色洪流般晝夜不息地疾馳,只為那虛無縹緲的明軍蹤跡。當他們終於踏足連雲島,卻愕然發現,這裡除了海風與礁石,再無明軍的一絲痕跡。多鐸眉頭緊鎖,心中雖有疑惑,卻堅信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忠誠,斷定明軍定是中途改道,遁入了未知的迷霧之中。
他即刻下令,偵騎如離弦之箭,四散而出,穿梭於密林與荒野,誓要揭開明軍行蹤的謎團。不久,捷報傳來,一支聲勢浩大的明軍隊伍,正浩浩蕩蕩地向九連城方向挺進。正當多鐸準備揮師追擊,誓要將這股明軍一舉殲滅之時,多爾袞的密信如同驚雷劃破長空,信中字裡行間透露出盛京即將風雲變幻的緊迫,命令多鐸立即回援。
提及阿濟格、多爾袞與多鐸,這三位同母兄弟,不僅是努爾哈赤血脈的延續,更是大清王朝初期政治舞臺上的重要角色。阿濟格以勇猛著稱,多爾袞智謀過人,而多鐸則以其麾下鐵騎聞名遐邇。他們共同執掌鑲白旗與正白旗,是大清內部不可忽視的力量。
此刻,多爾袞的急召,不僅僅是兄弟間的召喚,更是關乎大清未來命運的抉擇。多爾袞深知,在這場即將爆發的帝位爭奪戰中,每一份力量都至關重要。而豪格,那個擁有三旗支援的皇太極長子,無疑是他最大的絆腳石。
多鐸凝視著遠方,心中權衡利弊,最終做出了決斷。明軍的威脅雖大,但與大清內部的權力鬥爭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他深知,此刻的盛京,才是決定大清命運的真正戰場。於是,他毅然放棄了對明軍的追擊,轉而率領著麾下的五千鐵騎,踏上了返回盛京的征途。
在他的心中,與濟爾哈朗等人心照不宣的是,救回皇太極的希望已如鏡花水月,遙不可及。那些豪言壯語,不過是權謀與利益交織下的逢場作戲。真正的較量,早已在無聲中悄然展開,每個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皇位之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位置與盟友。
多鐸的抉擇,不僅是對多爾袞的忠誠,更是對自身命運的把握。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他選擇了站在最有可能贏得未來的那一邊,誓要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帝位爭奪中,書寫下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紫金城內,晨曦初破,乾清宮的琉璃瓦在微弱的晨光中泛著淡淡的金光。百官在晨光與內侍的引導下,如同長龍般緩緩步入大殿,每一步都顯得異常沉重。崇禎皇帝,這位明朝末年最為勤勉的天子,早已端坐於龍椅之上,他的身影在晨光中顯得格外孤高而堅毅,彷彿是大明帝國最後的一道防線。
與往日無異,崇禎皇帝的臉上寫滿了對國家的憂慮與執著,他比任何人都要明白,這個帝國正站在風雨飄搖的懸崖邊緣。北疆建奴的鐵蹄肆虐,中原流寇如蝗蟲般侵蝕著帝國的根基,而天災更是接踵而至,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人間慘劇頻現。
百官三跪九叩之後,各自歸位,卻如同木偶般沉默不語,大殿內瀰漫著一種壓抑而絕望的氛圍。崇禎皇帝的眉頭緊鎖,他深知,在這國難當頭之際,每一位官員的沉默都是對國家的不忠。
“陳愛卿,”崇禎皇帝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迴響,打破了死寂,“前往松山解圍的援軍,可有進展?”
兵部尚書陳新甲聞言,心中一凜,急忙出列稟報:“萬歲,臣已調派三路援軍,正星夜兼程趕往松山。”
“何時能到?兵力幾何?”崇禎皇帝追問,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急切。
陳新甲面露難色,囁嚅道:“回萬歲,三路援軍共計九千餘人,至於到達時間……恐還需時日。”
“九千餘人?”崇禎皇帝聞言,怒不可遏,“如此微薄的兵力,如何解松山之圍?你身為兵部尚書,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辦法嗎?”
陳新甲嚇得跪倒在地,顫抖著不敢再言。
就在這時,一名小太監手持塘報,急匆匆地衝進大殿,打破了緊張的氣氛。大臣們心中一凜,暗自揣測這又是哪方戰場的噩耗。然而,當崇禎皇帝閱罷塘報,他的表情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憤怒到震驚,再到難以抑制的喜悅。
“好!好!好!”崇禎皇帝連聲叫好,手中的塘報被他重重地拍在御案上,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你們來看看,大同總兵沈槯,以區區千餘鐵騎,竟能孤軍深入遼東,一舉搗毀建奴老巢盛京,更生擒奴酋皇太極!松山、錦州之圍,不戰而解!”
此言一出,大殿內頓時譁然一片,大臣們面面相覷,難以置信。在他們的記憶中,崇禎皇帝鮮少如此開懷大笑,更未曾見過如此振奮人心的捷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