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嫌疑
晴天小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六章 嫌疑,什麼造反?本王這叫進京勤王!,晴天小淘氣,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后在祈豐節的祭祀現場遭遇行刺,這件事影響巨大,震驚朝堂。
第二天,皇上召見張真當面詢問事情經過,皇后、太子及朝中幾位重臣都悉數到場。
張真說道:“經過查證,行刺者都是慶族人,應該是不久前遭大理寺緝捕的那一夥慶族人的同伴,他們原計劃一同行動,但無奈被大理寺察覺,餘下三人成了漏網之魚,遂決定繼續執行行刺。”
“慶族人,越來越無法無天,大炎律法早已嚴禁慶族人踏足鳳鳴,他們這是想挑戰皇威嗎?”
刑部尚書劉愷之道:“那些慶族人冥頑不靈,儘管動用了大刑,但他們依然什麼都不肯說,臣以為就不要指望能從他們口中問出什麼了,應當直接將他們公開問斬,以儆效尤!”
“臣也是這個意思。”
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大理寺卿等大臣,都贊同這個提議,再審下去也是浪費時間,對慶族人沒有必要心懷憐憫。
朝廷這些年已對慶族較為寬宏,但後者去只會得寸進尺,不斷生出事端,因此慶族人背信忘義,是養不熟的豺狼虎豹,這樣的論調便是大炎朝堂上的共識。
這時,太子張承嗣站出來說:“父皇,這些慶族人屢屢潛入鳳鳴,這分明是有人在城中給予他們方便,這可是非常危險的訊號啊,況且兒臣之前還聽聞過一個傳言,當時雖不以為意,可現在細想起來卻覺得有必要說出來。”
“太子知道些什麼,只管說出來聽聽。”
得到皇上的准許後,張承嗣旋即將目光投到了張真的身上,“兒臣聽聞之前在北疆時,張真的身邊有一擅使長劍的女子跟隨左右,這名女子正是慶族人。”
在場幾位大人同時一驚,問題的焦點便在張承嗣的蓄意推動下,聚焦到了張真的身上。
宣皇后故作姿態地說:“這也沒什麼,也許張真他根本就不知道那女子的底細,以至於被矇在鼓裡,只要沒釀成什麼大禍,也是情有可原的。”
她看似在替張真說話,可這番話若是反過來聽,就完全是另一種意思了。
倘若張真明知那女人是慶族,還將其留在自己身邊,這又該怎麼算呢?
皇上自然是明白宣皇后的意思,便讓張真對這件事做出解釋,身為大炎皇帝他對慶族的提防始終都沒有鬆懈過,可以說慶族的問題,就是皇上的一塊心病。
張真則從容回應道:“陛下,那女子名叫關箏,臣自始至終都知道她是慶族人,但臣以為是不是慶族人並不重要,這次臣北上抗擊北梁大軍,關箏一路助我良多,算起來她也是為我大炎立下戰功的有功之人。”
“哼,張真,你可真敢說啊,一個慶族人怎麼可能真心為了大炎效力,她接近你必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又或者說你早就被那女人蠱惑,遲早會幹出對我大炎不利的事情!”
張承嗣的目的就是要拿這件事,將矛頭直接對準張真,只要張真和慶族之間的關係存在說不清道不明的疑團,皇上就自然而然會對他失去信任。
在場諸位大臣中,吏部、戶部兩位尚書都是太子的人,他們立刻順勢聲討,認為張真的說辭非常危險,已經不值得朝廷再對他委以重用。
而之前還是二皇子門下的刑部尚書劉愷之,自二皇子被貶出鳳鳴後,就迅速改換門庭,也成為了太子的爪牙。
這些人一唱一和,讓張真的處境迅速變得極其不利。
張真明知道皇帝處處提防著慶族,卻膽大到將一個慶族女人帶在身邊,這注定是犯下了一根極為愚蠢的錯誤。
太子一黨是不會錯過這樣的大好機會,力求讓皇上對張真產生巨大的懷疑,最好是從此以後都不再重用張真,那就再好不過了。
“紅口白牙,胡說八道。”
對此,張真昂首挺立,絲毫不懼,甚至對這些人的小丑行徑恨恨地嘲諷。
“慶族有數萬之眾,不能僅憑你們的刻板印象,就將每一個慶族人都描述成十惡不赦,歷經叛逆之輩,身為朝廷重臣看待問題的眼光如此狹隘,不覺得慚愧嗎?”
“張真,你這是在胡攪蠻纏,意圖顛倒是非黑白!”
皇上聽著耳邊的吵鬧聲,頭疼不已,他重重地咳嗽了一聲,這才讓現場迅速恢復了安靜。
他嚴肅地問張真道:“慶族人究竟懷有怎樣的心思,你又能完全知曉嗎?你雖然才華橫溢,但聰明反被聰明誤,有時候你這樣的青年才俊容易毀於自己的自負。
朕愛惜你的才華,也不相信你真的和慶族人勾連,不過為了堵上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