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山居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章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悟空修真路,德明山居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彷彿是在向世界宣告他的決心。
黑風山上的戰鬥就此平息,孫悟空和熊羆怪都得到了各自的救贖。而觀世音菩薩的身影,也在陽光的照耀下,漸漸消散在空中,留下一片祥和與寧靜。那祥和的氣息瀰漫在整個黑風山,彷彿是在告訴人們,正義終將戰勝邪惡,慈悲和寬容將永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從丹道視角來看,黑風山可視為修行途中的一道關卡與考驗之地。“內觀有所思。”此言真陰真陽之寶貝,並非透過歷觀五臟、苦苦思想索取就能夠得到。前回之中,那老僧身居觀音院,心中想著謀取袈裟,這就好比內觀其心卻用心去謀劃索取。豈不知用心去謀劃索取,便會使得心火灼熾,最終將導致心火自焚,難免陷入大地火坑之中。非但水不能救火勢,而且真寶反而會陷入下田,就如同那黑熊竊去袈裟一般。這正是錯誤地用心機所帶來的危害,所以在篇首便說道:“恨我那不識人的老剝皮,使心用心,今日反害了自己。”這句話頗為醒人耳目,顯露深意。
然而,如果捨棄觀心而強行採取致力於腎臟的方法,那便是承襲摶砂煉汞的浮泛之談,純粹是傍門外道!這一條黑漢,也就是下田的妖怪。道士是其氣,所以名叫“凌虛”;秀士是其質,故而身穿白衣。稱作“佛衣會”,表明僅僅認識其表面之名,卻未識得其中的實質。說“黑風山黑風洞”,描繪的是水宮的氣色;“鐵盔、烏甲、皂袍、烏靴”,勾勒出坎府的情形。行者的一篇自敘,全都是修真的要旨。唯有“他說身內有丹藥,外邊採取枉徒勞”這句話,正是專門針對致力於腎臟鍊汞採取的非法行為,緊緊對應著後文天蓬的自救,那才是真正的本來天然配合。
“那怪與行者爭鬧,至紅日當午,收兵吃飯。”這是因為腎氣當午而衰,心血當午而生的時候,所以就如同關門寫帖,而去請金池老上人。謙遜地自稱“侍生”,處於下位;尊稱對方為“上人”,處在上位。其中的含義非常明顯。那熊羆屬火,而成為黑漢,是腎中之慾焰;金池屬木,而被稱為丹房,是心內之淫液。彼此之間有相見的時機,也能夠相互裨益,成為黨援。因為氣類相互交感,所以說:“傳他些服氣法。”仙師唯恐人們不理解前文中的和尚代表的是邪心,所以有行者就變做和尚這一情節,以此來表明和尚就是心猿。“進入其洞內,觀看其對聯,‘靜深幽居’之句,原本是知命之處。但如果只是行採取的怪術,而不明白交媾的神通,那就是不知命。
等到被識破後再次戰鬥,勝負不分。行者道:“我也硬不多,只戰個手平。”蓋因行者的剛健,可比作真金;熊羆的堅僻,可比作鈍鐵。金鐵不相入,旗鼓正好相當。但是頑鐵也可以化為金,只是未經點化以收取罷了。所以又提出前往南海尋觀音一事,表明仍然需要在觀心自在處討尋收伏之法。你看收伏之妙處:既不令秀士像蛇一樣爬行,索性將其捽斷,轉白色而為麵粉,更不容許填土狼藉,劈頭作餅,化蒼色而成丹。
“行者見盤底下有‘凌虛子制’四字,笑道:‘造化!造化!’此言之下確實有造化之機,所以教菩薩將計就計,以認取袈裟。仙丹本不能捨棄此道而成,只是其作用舛錯,所以才埋沒了寶貝。如今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須另起爐灶,以免招致跋涉之苦,這是為什麼呢?真妄之間只爭一念,彼此原本並無二理。倘若能夠神明變化,此可為彼,彼可為此,便是和合丹頭,潛通造化之妙。所以菩薩可變妖精,妖精還是菩薩,總之是在揭示人我同源,絕非相互牴觸,以此來引出下文金公、本母之自相配偶,難以暫離的道理。
雲霧繚繞、古木參天的黑風山象徵著修行路上的重重迷霧與阻礙,山勢險峻則代表著修行的艱難。熊羆怪在此修行千年,力大無窮且法力高強,可視為修行者內心深處的強大欲望與雜念。孫悟空則如同堅定的修行意志,手持如意金箍棒,象徵著修行的利器與決心。
孫悟空與熊羆怪的大戰,恰似修行者內心的正邪交鋒。金箍棒與黑風的碰撞,如同修行中善念與惡念的激烈對抗,山石崩裂、樹木倒伏、黑風山顫抖,意味著這場內心的爭鬥極為激烈,對修行者的身心產生巨大影響。
觀世音菩薩的出現,猶如修行中的高師指引。她腳踏蓮花,手持淨瓶,代表著智慧與慈悲的力量。對熊羆怪的點化,是引導修行者放下惡念與慾望,迴歸正道。淨瓶中的甘露灑在熊羆怪身上,妖氣盡散化作老僧,寓意著透過高師的點化,修行者內心的雜念得以淨化,迴歸寧靜與祥和。
孫悟空對觀世音菩薩的敬意與受教,表明修行者在經歷激烈的內心鬥爭後,對高師的教誨心懷敬畏,更加堅定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