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山居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章 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悟空修真路,德明山居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欠缺。失去了這個本的人透過務本而使其還返,還即還歸吾身中所本有的;尚未失去這個本的人透過務本而使其不忘,忘須忘掉吾身中所本無的;失而復得的人透過務本而使其葆固,固即鞏固吾身中的本有,去除本無後幸而迴歸。所以說“取經之道,不離了一身”。

詩中“乖猴牢鎖”“劣馬勤兜”,是從性地上進行打點;“木母金公”“黃婆赤子”,是從命根上發揮作用。一旦識得真訊息,便是擁有了大智慧。任重道遠,全賴精勤。稍有懈怠之心,便是擔荷不力,未免會逸欲漸萌;倘若有躁進之意,也是馳情躐等,必致縱軼難收。八戒嫌擔子重,想要馬跑得快,於是便成了病根。就好比行者舉起棒子而猿乖戾,馬奔突而顯劣性。

“試禪心”,原本極為顯見,只是其微妙之處卻又在言外。因為以試禪心為正意,而仍然寓含著丹法。為何呢?試心,只是試探而已,一兩個美麗豔麗之人,已足以令人銷魂,何須四個美人呢?殊不知一陰一陽之謂道。師徒四眾,自然適宜四配,乃是真陰真陽對待之數,缺一不可。唯有能見色而不被色所迷,對景而能忘情,方是堅剛不壞之體。學者離境而絕物並不難,將自身進行強制,然而遇境而接物時,每每會移情而喪守。若要獲得真實的造詣,必須從磨礪中打過;若要識得足色真金,必須由烈火中鍛來。四聖的試探,就如同試金石之試。金透過試金石,而成色自然顯現;必須經過四聖之試,而聖、凡才能畢露。天下最易動心的,莫過於美色;遇到美色而不動心,那麼便沒有能使其心動的了,此化女以試之,就如同架火以煉之,唯有真金不動而已。

丹法以女求男,如同招贅一般。並非尋常夫妻可比,所以化作四聖,呈現出坐產招夫的形狀,而以八戒為婿,沙僧為媒。但四聖並非其他,只是真一之氣。以一化四,而千變萬化皆出於其中,仍然就如同大聖之真金而能變化不測。唯有大聖見到,而能情知是點化。本文中隱含的意思可以明白。

那婦人道:“我是丁亥年三月初三日酉時生,故夫比我年大三歲。”“大三歲”,即是屬申。申者,猴也,即真一之氣也。此莊為屬猴者所遺留,其妻與女,難道不是屬猴者所有而化身的嗎?母女四人,年齡共九十九,陽數之極,是老陽化陰化女之理。《白虎通》中說:“火之為言化也。”由此可知金能化火,而火又能化金。化為四女,為四爐之烈火,諸物遇之,無不銷爍。開始時依賴它而結丹,最終也依賴它而煉丹。這一化,是金丹最為重要的火功,足以鍛鍊成真。

何以表明其為火呢?那婦人道:“我是丁亥年。”“丁”不是火嗎?“亥”不是生火之木嗎?“在松柏林中”,不是木盛而火旺嗎?若真是如此,那麼她誇張田產牲畜、綾羅綿鏽之盛美,都是火之光焰;她稱道真真、愛愛、憐憐之姿色,都是火之精神;她稱春夏秋冬之受用,都是火之運動;她“忽然大怒,轉進屏風,關上腰門”,乃是火之起伏;她不嫌八戒貌醜,遂招為女婿,只要幹得家事,乃是火之不分玉石;她“忽然一聲開門,紅燈提爐,香雲靄靄,壞颯叮叮,引眾女禮拜”,乃是火之聲氣決烈旋繞熬煎;她“留下一對紗燈,帶領呆子,層層引進,滿堂中銀燭輝煌”,乃是火之閃爍明通嚴密而無可藏匿;她言三女疑難,給與手帕蓋頭,撞婚不著,乃是火之性情無定,活活潑潑,而不可以捉摸;她又轉進房裡,遞與珠衫一件,繃住呆子,乃是火之轉輾束縛,玲玲瓏瓏,而不可以趨避;“這些人早已不見,那得大廈高堂,雕樑畫棟”,乃是火之變幻起藏,神奇靈速,而不可以形求。至於八戒“左扭右扭,忍耐不住,數個‘從長計較’;放馬丟韁,叫娘議婚,自誇本事,‘不用商量’淫心紊亂,帶我常拜幾拜,‘都與我頂蓋頭’,撈不著,你招我;穿珠衫,跌倒地”,都是一經火煉而飛颺騰越不能自主,牢籠捆制而自失本原。

這一回的經歷,不僅是對唐僧師徒禪心的考驗,也是對他們修行路上的一次重要磨礪。他們明白了,無論面對何種誘惑,只有堅守本心,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地。他們將帶著這份堅定的信念,繼續在取經的道路上前行,為了心中的信仰,為了眾生的福祉,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從丹道視角來看,這段故事有著深刻的寓意。

唐僧師徒西行之路象徵著丹道修行者的修行歷程。幽靜的莊園及其中美麗的女子可視為修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誘惑。莊園內花木扶疏、鳥語花香的寧靜祥和景象,看似美好,實則可能是干擾修行者內心的因素。

唐僧心中雖有疑慮但最終同意進入莊園休息,反映出修行者在面對誘惑時可能會有短暫的動搖,但內心的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妖言惑國

三分妖言

與大明星互換的華麗人生

於艾青

玉堂金闕

看泉聽風

躍蒼穹

武侯的戈

(西幻)寶石與枷鎖

M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