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打蚊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6章 科舉,明末混日子,睡覺打蚊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每次殿試揭榜之時,皇帝都會親臨太和殿,為金榜題名的考生舉行盛大的慶賀典禮,即為——傳臚。
張定很忙,比零食很忙都要忙,但是還是專門抽出時間來舉辦了這個儀式。要是張定這都不來,而是讓葉伏波這都越俎代庖,難免會讓大家覺得張定不夠重視。
而一般都會認為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都會被認為是天子門生。宋·岳珂《桯史·天子門生》:“卿乃朕自擢,秦檜日薦士,曾無一言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權貴,真天子門生也。”
都說入鄉隨俗,那麼,假如生活在古代,規則中什麼最重要呢?天地君親師是傳統社會中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據,由於深入人心,對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產生巨大影響。
天地君親師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在西漢思想界和學術界頗為流行,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更在民間廣為流行。
由此可見,這個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在現代社會,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都有人去攀附,更別說在如今,在廣西和張定拉上關係了。張定也不介意給點甜頭,多點希望,多幾個好好辦事的牛馬。
明代文人彭大翼寫的《山堂肆考》,其卷八十四“科第·衛士傳名”載:“(宋時)進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臨軒,宰臣進一甲三名卷子……衛士凡六七人,皆齊聲傳其名而呼之,謂之臚傳”。
由上可知,在傳臚儀式上,皇帝要召見中榜進士,由大臣按甲第唱進士名字,宮甲衛士們則高聲山呼傳其名,響聲大如雷。清朝一開始就是個蠻子朝廷,自然抄襲了不少明朝的搞法。
傳臚儀式非常隆重,人家不知道苦讀了多少年,一路過關斬將,終於有此一遭,自然要辦的隆重點。清康熙六年(1667年)狀元繆彤,曾寫了《臚傳紀事》,其中詳細記載了傳臚儀式的過程。
當年殿試時間為三月二十日,傳臚儀式則於三月二十二日舉行。傳臚儀式當日清晨,繆彤等新科進士身著朝服,頭戴專用的三枝九葉帽頂,冒著小雨,從午門進宮,跪在太和殿廣場御道兩側,且靠近丹陛石位置。
此處“御道”即太和殿廣場正中位置的道路,在古代為帝王專用;丹陛石則為太和殿前的龍紋石臺階。在太和殿前、太和殿廣場設有華麗的儀仗陳設。
王以下、公以上的官員立於太和殿前丹陛石之上,文武百官均立於太和殿廣場上,所有人員身著朝服。
寫有新科進士名單的金榜,被置於太和殿寶座東邊的黃案上。在盛大的禮樂聲中,皇帝身著禮服,進入太和殿,坐在寶座位置。
傳臚儀式進行時,內閣大學士從太和殿內捧出金榜,置於丹陛石正中預設的黃案上。傳臚官手捧金榜,高唱題名名單,包括第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一甲第二名(榜眼)、第一甲第三名(探花)、第二甲若干名、第三甲若干名等。
其中,一甲三人姓名,被高唱三次;其餘人員姓名,被高唱一次。每唱一次,都有長久的鼓樂伴奏。
張定雖然不是皇帝,甚至都還沒加個王號,但是是毋庸置疑的地方最高統治者。但是為了顯示莊重和嚴肅,自然學著前輩們該有的流程都有了。
首先,廣西首府內的權力中心——廣西布政使府邸被作為宴會舉辦的地方。當然,只是半個布政使府邸,沒辦法,後院住著張定的家人呢,為了保證他們不被人所打擾,張定直接調動了近衛軍作為衛隊。
如今,近衛軍有相當一部分基層領導都是來自於張定舉辦的講武堂,這些人經歷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張定就把他們調往了近衛軍替代了那些陣亡的將領,以此保證近衛軍的忠誠與戰鬥力。
這樣,撐門面的軍隊就有了。能夠被選拔進近衛軍的無不是一些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他們各個都是真刀真槍幹過來的,一看就是精銳部隊。
年輕人就算一無所有,他們也有著很多人羨慕的青春和朝氣,年輕人嘛,有幾個人醜?再加上身高普遍偏高,良好的伙食保證了他們健康有光澤的臉龐,再加上一股自信,真可謂帥哥一個。
有著他們站崗,所有人都可以直接感受到張定的重視和這個團體的希望。有此強軍,幹什麼不行?
以葉伏波為首的,從張定還是個村長就一起走過來的文臣集團,再加上李大這些一起長大的武官,還有大貓小貓三兩充做工具人的投降的明朝官員,就這樣,馬馬虎虎一個小朝廷就達成了。
偌大的布政使府邸很大,但是今天卻被人擠的滿滿當當的,到處都站滿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