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辜的蟲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明朝火器發展之簡史(轉),回明,無辜的蟲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中國曾經被清這個“弓馬嫻熟”的民族統治了二百七十年,所以後代的中國人都產生了一種誤會,以為發明了火yao的中國,竟然把本應成為先進武器的發明,白白浪費在無義的娛樂上。其實不然,清朝以前的元朝和明朝兩代,都十分重視火器的發展與裝備,我不是要故意貶低清,僅僅是想闡述一下中國在火器方面曾有過的輝煌。

火槍最早出現在中國,這一點是勿庸自疑的。中國的早期火槍,在10世紀的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後經元、明兩代發展,至明末本應有所大成,怎奈…………在中國廣泛使用火銃後,阿拉伯人在14世紀初,製成了木質管形射擊火器“馬達發”。而歐洲14世紀中葉,義大利製成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門槍”,以後又發明了火繩槍。要說明的是,歐洲的火槍是自己獨立發展起來的,在17世紀的時候,反而對中國的火槍技術有所影響。

宋朝出現的“突火槍”殺傷力不大,射程僅僅5—10m,在當時多說是嚇唬人用。但元朝建立後,重視發展新型火器,至元十六年(1279),集中各地工匠於大都(今北京市),研製新式兵器,重新調整火yao的配方,使同樣體積的火yao,效能提高了約三倍。元朝至順三年(1332),鑄造了鑄有銘文最早的銅火銃,長1尺1寸,重28斤。同時還製造出了早期的手銃,但威力小、射程低,基本上沒有使用價值,給軍官們作為玩物到更合適一些。

元末戰爭時期,火炮在戰爭中被大量的使用,據《明史》記載,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張士誠被明軍圍困在平江城(今江蘇蘇州),大將徐達“領四十八衛將士圍城,每一衛置襄陽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餘座,大小將軍筒五十餘座,四十八營寨列於城之周遭,張士誠欲遁不得飛渡,銑炮之聲晝夜不絕……”。由此看來,當時的戰鬥景象是何等的壯觀,火銃和火炮的數量亦已經達到相當的數量。金屬火器的出現,開創了古代武器的先河,它以使用壽命長,發射威力大,運用範圍廣等多種優點,成為以後歷代的重要兵器,並在世界範圍內普遍應用。

到了明朝,由於封建社會經濟的高度發達,兵器也有很大的發展。其主要冷兵器有長柄刀、槍、短柄長刀、腰刀及各種雜式兵器如钂鈀、馬叉、狼筅等等。除了繼承傳統的兵器品種外,火器的發展到明朝達到鼎盛時期,明末的兵書如《兵錄》、《神器譜》、《武備志》、《西法神機》、《火攻摯要》、《籌海圖編》、《軍器圖說》、《火龍神器陣法》等更是詳細地記錄了明軍裝備火器的製法、圖譜以及火器部隊的編制和戰法。此外誕生了數位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論)專家如趙世禎、畢懋康、胡宗憲、茅元儀、孫元化和明末清初的天才武器發明家戴梓;十分重視火器運用的軍事將領如戚繼光、孫承宗、袁崇煥等。

明軍真正意義上的火器發展是從抗擊倭寇時開始的。因此必需先了解一下日本“鉄炮”的來歷,以及歐洲的火器發展經過。

15世紀初期,西歐的工匠們將原先的“火門槍”的木製握柄被重新設計過,射擊時能夠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自此步槍的定義被正式確定為: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15世紀中期,又創制了新式火槍——火繩槍,用火繩點火,並在火槍上加裝了能夠控制點火的機械裝置——扳機,使火槍射速更快,射程更遠。這種新式的扳機擊發式火繩槍的口徑一般為15~20毫米,管徑比一般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為60~80米(殺人距離),它在1543年傳入了日本。

日本製成火繩槍經歷了三個階段:元至元十一年(倭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到至元十七年(1281)蒙(元)、倭戰爭時期,倭軍從作戰中見到了蒙古(元)軍使用的鐵火炮,從此得知世界上已經有了一種新式兵器—火器,這是倭國初知火器的階段;爾後在天朝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中國的)琉球人到倭國時傳入了明銅火銃(原始手銃);大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南夷”(葡萄牙)商船被颱風帶到了薩摩以南的種子島,葡萄牙商人帶有歐洲火繩槍,大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工匠八板清定仿製出了倭國最早的火槍——種子島銃,這就是給倭國曆史帶來巨大變化的“鉄炮傳來”——火槍在倭語中寫作“鉄炮”。

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倭國江州的國友鍛冶,組織了高明的工匠,仿製成適合倭兵使用的火繩槍,並且製成了閉鎖螺栓,較好地解決了槍尾的閉氣問題,提高了火繩槍的威力,較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繩槍更為先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及天

碩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