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章 軍律如山,秦·君臨天下,江中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華夏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其地處溝通周朝東都洛邑和宗周豐鎬的“兩京古道”上,又因其緊靠黃河岸邊,關在山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戰國時期,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定函谷關。此關穀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秦孝公設定的函谷關比傳球時期的函谷關還要險要。整座關城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有“車不方軌,馬不併轡”之稱。

據《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週迴五里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又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唐?胡宿詩),“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金?辛願詩)的讚譽。

這樣說也許還不夠直觀,再直接一點說大秦地處西北本來就對中原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威壓之勢,而函谷關從地理上來說正是高原和中原的結合部,大秦兵出函谷關猶如瀑布之水傾瀉而下,諸侯攻擊大秦猶如浩蕩洪流從低處向高處衝,威力自然會消耗的很快,當這股洪流正處於後繼乏力的時候恰好遇到函谷關這堵牆,於是不管這股洪流聲勢多麼浩大終究難以逾越函谷關這堵銅牆鐵壁。

秦軍依仗函谷關,勝了開疆拓土大肆侵佔列國疆土,敗了退入函谷抵擋列國兵鋒。反正就算就算被列國打敗割讓的土地也是新佔領的別國國土,割讓了也不心疼。但是列國想要攻破函谷關,那可就是勢比登天了。因為有了函谷關,大秦絲毫不用擔心自己的本土會受到攻擊,也因此可以放心大膽的征討列國。所以說秦滅六國除了其他的重要因素之外,佔據地利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歷史上在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新立的楚王為儘快平息戰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指的關就是函谷關。由此可見,函谷關對於大秦而言多麼的重要。

由於函谷關地勢易守難攻,所以從設立開始就成為大秦抵禦諸侯進攻的屏障,同時也是大秦攻略天下的前進基地,大秦想要滅了各路諸侯一統天下必須兵出函谷關。

函谷關西側五十里,在深谷之中突兀的出現一片湖水,湖畔有大片的平地,此地名曰桃林塞,是秦軍出關前的集結之地。

諾大的軍營內人聲鼎沸,十萬秦軍以及趕著裝滿糧草物資的車輛的民夫,正源源不斷的開進軍營之中。中軍大帳前一杆秦字大纛獵獵作響,在其右側是一杆蒙字將旗。大帳之前十幾個副將校尉圍著上將軍蒙驁。

蒙驁年約五十上下,頭髮已經花白,長期的征戰讓他的肌膚呈現出一種古銅色,蒙驁長著一張方臉,寬闊的額頭下是一雙臥蠶眉,眉下一雙虎目炯炯有神。筆挺的鼻子下面是花白的八字大胡眉,闊口厚唇緊閉著讓蒙驁的表情不怒自威。

騎在馬背上的蒙驁畢設年的同樣騎馬的將校還要高出一頭,若是站在地上蒙驁的身高應該已經過丈。五十多的年紀依舊腰桿筆直魁梧威猛,再加上他那一身精緻的肩頭和胸前點綴的八朵五彩絲絛的全身鎧甲,還有那黑色披風,所有這些加在一起讓蒙驁猶如戰神一般。

蒙驁身邊一位身穿鎧甲頭戴形狀好想是山羊的兩隻大犄角的皮冠的將軍低聲問蒙驁。

“上將軍,這次來的是太子和相邦,將軍應出營門五里相迎才對,在中軍帳前迎候,那是對待他部主將的禮節,這不合適吧?”

蒙驁的臉上波瀾不驚,他說:“司馬隨本將不是一天兩天了,本將的脾氣你還不知道嗎?大王有心抬舉相邦,先授爵後立功,這實在讓我等將士心中不服。本將如此作為其實是讓全軍將士消除心中怨氣,免得他們一旦攻擊不順眾將救援不力。現在削他幾分顏面是為他好。”

軍司馬拱拱手不在說什麼,蒙驁的話其實代表了眾將士的心聲,大秦歷來都是軍功授爵,從來都是將軍出於行伍,就連國相也大多出於郡縣。呂不韋這個外來人沒做過大秦的郡守縣令就直接當了國相,這已經讓朝中卿士心懷不滿。如今又封了文信候,這就讓那些拼死拼活才換來爵位的武將們難以接受。

最開始蒙驁接到秦王子楚的軍令之後也很不服氣,但是在看了子楚給他的私信之後,蒙驁的內心才逐漸平衡。

子楚在信中把假道伐虢之計告知蒙驁,也把只給了呂不韋八千戰兵的情況告訴了蒙驁。八千戰兵若是交給蒙驁,他也不敢保證一定能滅了東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飢餓鯊:無限進化

唐宋元明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