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們都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章 蜀地之變風雲湧,心懷天下李定國,明朝那些事兒,星星們都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言道:“蜀王,逝者已矣,然此仇此恨,朕必銘記於心,不報此仇,何以安天下,何以慰民心?你我是血脈相連,此戰,不僅為蜀地,更為我大明江山穩固。”

朱至澍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淚水與感激交織,他激動地高呼:“吾皇聖明,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這驛館的一隅,溫情與決心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畫面。然而,朱至澍深知,眼下的局勢錯綜複雜,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轉。他默默將這份期待深埋心底,等待著皇上的周密部署與雷霆一擊。

朱由檢心中亦是波瀾起伏,未曾料到,局勢竟如此急轉直下,張獻忠之亂未平,高迎祥之禍又起,大明江山風雨飄搖。他暗自思量,每一步棋都需慎之又慎,既要安撫民心,又要籌謀戰事,方能在這亂世中穩住大明的根基。

於是,朱至澍在驛館中暫時安頓下來,雖身處異鄉,心中卻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與對皇恩浩蕩的感激。而朱由檢,則已悄然佈局,誓要在這風雨飄搖中,為大明撐起一片天。

夕陽的餘暉懶散地灑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為這莊嚴的宮殿鍍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輝。朱由檢,這位大明帝國的末代君王,步伐沉重地穿梭於曲折的宮廊之間,身旁緊隨的是忠誠的侍衛李定國與貼身太監王承恩。三人默默前行,空氣中瀰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壓抑與沉重。

朱由檢的心緒如同被亂麻纏繞,大明王朝這艘巨輪,看似輝煌依舊,實則千瘡百孔,風雨飄搖。他眉頭緊鎖,目光深邃,似乎在尋找著能夠穿透這無盡黑暗的光亮。

“張獻忠之事,諸位有何高見?”他終於開口,聲音低沉而充滿憂慮,每一個字都彷彿重錘般敲擊在在場兩人的心上。

王承恩聞言,連忙躬身,言辭謹慎:“陛下聖明,奴婢愚鈍,不敢妄言朝政大事。”他的回答雖顯謙卑,實則透露出對局勢的深深憂慮與無奈。

朱由檢輕輕嘆了口氣,目光轉向李定國。這位年輕的將領,面容堅毅,眼神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但他此刻也顯得有些侷促不安,顯然,這樣的重大問題超出了他平日的職責範疇。

“定國,你雖非朝臣,但勇猛善戰,智勇雙全,朕想聽聽你的看法。”朱由檢的話語中透著一絲期待,也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考驗。

李定國聞言,心中一震,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到皇上的決策,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平復心中的波瀾,緩緩道:“陛下,張獻忠之事,確實棘手。但微臣以為,無論對手如何強大,只要我朝上下一心,軍民同仇敵愾,必能找到破敵之策。至於具體行動,還需朝廷諸位大人深思熟慮,微臣願以微薄之力,為陛下分憂。”

他的回答既表達了對局勢的清醒認識,又展現了對皇上的忠誠與決心,言辭懇切,邏輯清晰,令人信服。

朱由檢聽後,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他拍了拍李定國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定國之言,甚合朕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你我君臣,當共赴國難,力挽狂瀾。”

三人繼續前行,腳步似乎比先前更加堅定有力。在這深宮之中,他們不僅是在散步,更是在尋找著大明王朝的希望之光。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張獻忠,曾是他心中的燈塔,一位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義父,其胸懷壯志,曾讓少年李定國誓死追隨,甘願赴湯蹈火。然而,世事無常,當屠川的噩耗如晴天霹靂般炸響,李定國的心,瞬間被冰霜覆蓋,那份曾經的敬仰與信任,彷彿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小人…小人實難置信!”面對詢問,李定國的聲音微微顫抖,字裡行間透露出難以置信的痛苦與掙扎。他確實不知,那個曾以仁義為劍,誓要劈開亂世陰霾的義父,怎會淪為世人唾罵的劊子手,行此滅絕人性之事。

朱由檢,這位鐵腕帝王,目光如炬,彷彿能洞察人心最深處的秘密。“倘若,朕命你領兵,直指那背棄初心之人,你可願承此重任?”話語間,既無絲毫情感波動,又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嚴。

李定國聞言,心中五味雜陳,沉默良久,最終只吐出四字:“小人…不知。”這四個字,重若千鈞,既是對自己內心掙扎的無奈,也是對未來道路的迷茫。他深知,朱由檢之言,非是戲言,這位皇帝的手段,足以讓朝野震動,群臣膽寒。

然而,在這複雜的情感交織中,李定國內心深處,卻有一股力量在悄然覺醒。他不能眼睜睜看著義父的暴行繼續,讓無辜百姓遭受塗炭;但同樣,他也無法違背自己的良心,親手終結那位曾給予他庇護與教誨的義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及天

碩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