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享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章 蒙古分裂,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日享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我國北方,有這樣一個民族,它的標配是,

射箭、摔跤,馬奶酒,

唱歌、跳舞,賽馬術,

風吹草動見牛羊!

它就是蒙古族!曾被歐洲人稱為13世紀的歐洲之鞭,曾經建立起古代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大國,橫跨亞歐非三洲,國土面積更是高達5200萬平方千米。

蒙古族是我國的一古老民族,源自於蒙兀室韋部落聯盟中的一個部落。

公元9世紀中葉以後,蒙古自今額爾古納河流域逐漸向西遷徙,至10世紀,遊牧於鄂嫩、克魯倫、土拉三河河源地區。

當時,蒙古高原上分佈著許多,互不相統屬的部落,統稱為韃靼,蒙古只是其中的一部。

10世紀到12世紀,蒙古各部逐漸遷徙到蒙古高原,後逐步併入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建立的大遼國版圖。

隨著鐵器和漢人先進文化政治制度得傳入,蒙古高原各部開始大發展,由奴隸制社會進入封建制社會。

12世紀後,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的金國滅完遼國,蒙古又成為了金國的一部。

12世紀下半葉,蒙古諸部在殘酷角逐之後,逐漸形成孛兒只斤和札只剌兩大部落,彼此虎視眈眈,力圖吞滅對方。

與此同時,整個蒙古高原自東向西,蒙古、韃靼、克烈、乃蠻及北方的蔑兒乞等五個主要的部族並存。

幾十年後蒙古草原,出現一個英雄人物—鐵木真,歷經艱辛,完成了統一蒙古草原的大業。

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忽裡勒臺大會,被各部擁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

之後繼續深化對蒙古草原的改革,先後確立了對大蒙古國和後來的元朝影響深遠的三項制度,即千戶制、怯薛制和分封制。

所謂千戶制,就是將所有的百姓和部眾,按照十戶設一長、百戶設一長、千戶設一長的方式逐級從屬,由大汗親自委派千戶那顏(蒙古語“官人、長官”)直接管理,且不得擅自改變歸屬,違者嚴懲。

所謂怯薛制,就是在汗廷,成吉思汗實行了集防衛、行政於一體的怯薛制。“怯薛”是蒙古語“番值宿衛”之意。一萬名怯薛軍是大汗的近衛軍,包括一千名宿衛士、一千名箭筒士和八千名散班。怯薛主要從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在大汗身邊充當人質的子嗣中選拔。這些質子按照不同的出身可以攜帶若干伴當。此外,少部分平民子弟也可應徵人充宿衛,各級那顏的子弟還可攜帶一名兄弟。因此,怯薛軍的貴族屬性十分明顯。他們享有特權,沒有大汗的同意,任何人都不可隨意處罰。怯薛的職責除卻護衛大汗和出征打仗外,幾乎承擔了一切宮廷服侍工作。

所謂分封制,就是成吉思汗建國後不久,把九十五個千戶中的三十多個,以及大蒙古國東、西兩翼之地,封給了他的四個兄弟和四個兒子。四個兄弟分別是哈撒兒、合赤溫、別勒古臺和鐵木哥斡赤斤,他們的封地範圍在今東北及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興安嶺一帶,稱“東道諸王”。

四個兒子是孛兒帖夫人所生的四嫡子,即朮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拖雷。前三子分封在阿爾泰山以西,幼子拖雷在靠東的吉爾吉斯一帶,合稱“西道諸王”。蒙古人有幼子守產的習俗,故身為“守灶人”的拖雷,還將繼承管領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蒙古語“宮帳”)和中央兀魯思(蒙古語“國家、人眾”)的千戶。蒙古人以右為尊,

原則上,成吉思汗四子的“西道諸王”地位優於其四兄弟的“東道諸王”。

在這種制度下,諸王對轄內的土地和人眾享有絕對的管理權,但需對大汗納貢,提供士兵,接受傳喚。在前期,諸王出於擴張土地和人眾的慾望,積極參與大汗的四方征伐,促成了“蒙古帝國”的壯大;而到了後期,積累深厚的諸王逐漸擺脫了大汗的掌控,

整個“蒙古帝國”最終分裂為四大汗國,

蒙古國建立後,開始不斷向外擴張。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將哲別率軍攻滅西遼。

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親領20萬大軍西征,佔領花拉子模國

西征同時,成吉思汗派哲別和速不臺率三萬蒙古軍攻打波斯、高加索等地,於1223年5月的迦勒迦河之戰大敗欽察、斡羅思聯軍,殺死斡羅斯王公六人。

隨後橫掃東歐草原,奪取控制了黑海以東的大片東歐平原之地!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親征,大舉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影視世界掠奪者

囧囧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