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0單刀(二),明匪,陳安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突然從弓弩手佇列的縫隙中衝出無數的長兵手。他們雙手握持的,不是長槍,而是清一色的狼筅。這些狼筅長約一丈六七,四旁附枝,節節枒杈,一出現,就立竿見影,使正是“一往無前”的趙營騎兵衝擊戛然而止。

狼筅為戚繼光於東南平倭所創,不同於北方平原常見的以長槍或戰車作為阻擊衝鋒的裝備,狼筅的出現實是為了更好的適應東南方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以及實戰需要。西南的川軍等後來將狼筅引進後發現,狼筅對於西南方官軍的助力一樣很大。尤其是在這種狹窄的地帶,十餘條狼筅一集結,幾乎可以阻塞住全部的道徑寬度,形成戰術上的區域性優勢。

趙營的這數十騎本來衝得就不快,而且廉不信也因此沒有下達遮馬‘眼的指令,如此一來,馬匹在看到橫擋在身前密密麻麻的狼筅枝椏後,出於本能,自然而然剎住了步伐,以至於完全停下。

作為防守為重的長兵器,狼筅的進攻能力不足,但當趙營的騎士們氣急敗壞在陣前極力催促喝罵坐騎的當口兒,狼筅後方的官軍弓弩手裝填再一次完畢,箭雨穿過一個個提前安排好的縫隙,無情地灑向侷促無助的騎士群中。

不會動的騎兵就是一個個活靶子,七八名騎士厲聲慘叫著跌落馬下,剩餘的見勢不妙,立刻翻身下馬,操刀步戰。

這些騎士都是縱橫西北經年的老賊,不止馬上功夫了得,格鬥的技術也非比尋常。他們很少有人是一把一式的練家出身,就有,也在漫長的汰擇中演變成現在的風格——不求招式,只求殺傷。能一刀斃命,絕不再揮第二刀。

趙營的騎兵,絕大部分都使用的劈砍類武器,如馬刀、腰刀,極少使用如騎槍這般的刺擊類武器。造成這個局面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訓練成本。要做到在馬上嫻熟使用槍矛,其訓練成本要比用刀高上許多,很多騎士都是半路出家的野路子,平日裡忙於生計,很難專門抽時間去系統學習馬上的槍術,所以每當肉搏時,更傾向於選擇便於操作的刀類。而且混戰時刀雖然威力小,甚至基本無法砍透質量稍好甲冑,但這些年來,騎士們面對的敵人大多都同為流寇或素質低下的官軍,著甲率非常低,面對這些無甲的對手,劈砍依然行之有效。

第二,武器成本。騎槍分兩類,一類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另一類則為可複用型的重騎槍。所謂消耗品騎槍,一般只是簡單以山毛櫸或白蠟木將端頭削尖或裝上簡陋的鐵頭,做工低劣,用之則壞。操用的騎士們大多是走投無路的流寇,吃飯都成問題,很少人有閒情財力每戰過後耐心蒐羅或是製作下一場的消耗品;而可複用的重騎槍則以唐、五代間的馬槊為代表,馬槊之後,如今存世的當屬一些重矛。此類武器製作繁雜,從來都是以昂貴珍惜著稱,就如馬槊,隋唐時都成了貴族專屬武器的代表,眼下的一些重矛雖然不比馬槊精緻,但因為能用稱手的人不多,產量也不高,對於朝不保夕的流寇來說,想搞到一支,也不容易。

第三,安全性。眾所周知,騎兵若以衝鋒進行攻擊,在騎槍刺中對手的那一剎那,反作用力也是巨大的。這就要求騎槍的使用方法必須規範,要麼虛握衝鋒、要麼夾腋衝鋒。這還只是對消耗類的騎槍而言。可複用的一些重矛的矛頭和矛杆的連線部位,均裝有折鐵防止此部位被大力衝擊導致折斷,同時矛杆上還有揹帶,套於人身,以防長矛意外脫落。這樣的人矛一體,就要求使用者在擊中對手的一剎那,必須反應迅速,及時將矛頭向側旁橫擺出去,甚至可以讓矛頭大幅度倒向自己的身後,避免巨大的衝擊力使矛杆折斷或令自身受到傷害。與此同時依靠馬速,將矛頭抽離對方的身體,回覆姿態準備下一次衝鋒。這一系列的操作,不繫統學習個三五年難有成就,成日東躲西藏的流寇顯然沒這個條件。反觀馬刀,它的刀背特意以夾鋼法制作很厚,在高速過程中只需拖刀橫擺,就可以預防手腕脫臼,而在原地混戰時,居高臨下地劈砍,顯然更為有效。所以,沒有達到所需技巧的流寇們,為了自己安全,還是更喜歡用刀。

以上三點使得現在戰場中下馬步戰的趙營騎士們全都是揮刀而上,而他們卻忘了,狼筅最初的製作意圖,就是用來限制倭刀的。且不說他們手上的馬刀、腰刀長度不及倭刀中的剃刀、野太刀,就連一向以銳利著稱的倭刀都難以斬破的狼筅,豈是他們手中缺口無數的刀片可以對付的?

趙營騎士步戰正中官軍的下懷,在密刺如林的狼筅面前,這些騎士無力地揮舞著腰刀,但不管他們如何努力,官軍的陣型都未曾動彈一步。連續不斷的弓箭弩箭從官軍陣內掠出,不過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尋仙卷

唯易永恆

我的科技影響全世界

門前的棗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