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天塌不下來
西門揚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九章 天塌不下來,三國:我幫劉備種出萬里江山,西門揚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雲從太守府回來,劉備見他愁眉不展遂問其緣由。
趙雲道:“趙太守為其寡嫂做媒,雲恐誤了主公大事,所以未敢從之...”
劉備聽後和諸葛亮對視一眼,然後鬨然笑道:“子龍太過謹慎也。”
諸葛亮也勸道:“桂陽已是主公囊中之物,子龍何必諸多擔憂?況人生大事豈有他哉?應下此事反而能讓趙範歸心。”
“我...”趙雲仍然猶豫。
“莫非那樊氏貌醜?”諸葛亮追問道。
趙雲搖頭說道:“趙太守言頗有姿色...”
“那何必猶豫?美人配英雄,這也不失為一樁美談,子龍趕快應下來。”諸葛亮催促道。
“子龍面薄,此事我還是讓憲和去辦,咱們也好久沒辦喜事了。”劉備看見趙雲臉紅,出言解圍道。
“到時候得請回子玉,涮鍋沒有他調製的蘸料都差些滋味。”諸葛亮道。
劉備點頭擔憂道:“說起子玉,他從未管過郡縣,我又沒派人給他佐助,不知能否治理好臨武。”
諸葛亮笑道:“我料子玉必定得心應手。”
“何解?”劉備問道。
“未可知也...就是有種莫名的信任...”諸葛亮說道。
劉備點頭道:“我對他也常有此感覺,子玉說你有平蠻之策,不知現在可有頭緒?”
諸葛亮想了想,說道:“所謂堵不如疏,可效大禹治水之法,恩威並施讓其歸心。”
藍田到達臨武后,甘寧已經將前序工作準備得井井有條,除了部分人可以在城中空屋入住外,其餘需要在城外新建房屋,但是定居點已經選好幾處,就等藍田最後拍板。
藍田讓人在秦水兩岸,按照千戶為單位修建房舍,既方便以後的管理,又方便就近墾荒。
這時候的房屋沒有鋼筋水泥,加上遷移過來的百姓對新家的渴望,所以不到半個月基本就搭建完成。
臨武縣小人口少,又沒有地主豪強掣肘,幾乎每一條政令,都可以落到實處。
這就好比在白紙上作畫一般,藍田盤算著要不要將後世的好制度借鑑一些?
雖然藍田很想嘗試一下,但身為研究生的他並不會盲目下手,原來的縣令、縣丞等屬官他一個沒換,準備調研一段時間再作打算。
此時已過中秋,遷移過來的百姓除了開墾土地,還種植綠肥、蔬菜,為來年春耕做準備。
因為此時整個社會的經濟重心在北方,所以北方屬於先進發達地區。
荊南偏遠荒蠻生產力落後,從新野遷移來的百姓,帶來了新的種子以及更先進的生產方式,與本地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密集起來。
臨武縣多山地丘陵,平原地貌佔的比值相對較少,但因為人口實在太少,現有的平原土地都用不完,只能是先到先得。
藍田給新遷入的百姓集中分田開墾,臨武縣令李昭找到他建議道:“藍將軍(典農都尉為軍職),集中耕種便與管理,來年需要在全縣推廣嗎?”
桂陽郡氣候溫熱躲雨,主要作物都是一年兩熟,現在秋種已經結束,要想統一規劃須得明年春天。
藍田搖頭說道:“臨武也有不少越族百姓,強制遷移容易造成民族矛盾,嚴重者還會激起民變,還是等此地新豐收之後再說。”
“還是將軍謹慎。”李昭拱手說道。
臨武縣因為人口少賦稅低,所以公職人員只有幾十人,原來縣尉趙薄的幾百兵,也是由郡上配發糧餉,主要是用於鎮壓越人叛亂。
如此少的人口,加上又是屬於民族地區,藍田將後世的先進位制度搬來不現實。
他打算採用生產建設兵團的模式,以農業生產為主、手工製造為輔,只要吃飽穿暖自然就會穩定下來。
對此藍田非常有信心,因為現在有一半的百姓,就是他從新野帶過來的,這已經算成功了一半。
臨武氣候溼潤,秋後依舊炎熱,藍田陪著已顯懷的呂玲綺在河邊納涼。
“夫君,聽說這桂陽是你選的地方?為什麼不選個好點的地方?這裡真是又悶又熱...”呂玲綺抱怨道。
藍田笑著說道:“荊南四郡中長沙最為富庶,人口也是最多的,略次者就是武陵,但這兩個地方蔡瑁、蒯越決計不會讓姐夫去,唯有零陵、桂陽二郡地處蠻荒,所以才會讓襄陽那些人放心。”
“那為什麼不是零陵郡?”呂玲綺又問道。
“可能是因為桂陽處在零陵、長沙、豫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