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插秧
西門揚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四章 插秧,三國:我幫劉備種出萬里江山,西門揚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藍轅出生一月後,春耕播種的季節來臨。
作為遷移後的第一季,有一個好開頭非常重要,藍田讓小部分人繼續種植粟和小麥,大部分人則要學習種植水稻。
當時在北方也有稻米,但旱田的產量不及粟,所以種植得非常少,即便如此藍田也叫人帶來了北方的稻種。
老百姓對藍田狂熱崇拜,但大部分人對種稻不熟悉,所以都等待這位典農都尉手把手的教。
藍田準備按種稻的流程,先教會那五十名學員,再透過這些人分批次擴散出去。
在耕牛稀少的情況下,新遷入的百姓有些新田還沒翻完土,正好給出了一個時間差。
首先是選種育苗,遷移過來的農人對選種還是熟悉,無非是顆粒飽、品相端正的種子,但對於種子的處理就是一門學問。
選出的稻種要先拿到太陽下晾曬幾日,由於鹽的稀缺性和沒有消毒溶液,藍田只能把種子進行簡單清洗處理。
用來育苗的田,提前播撒了草木灰、綠肥等物,在處理完種子之後,就可以催芽播種。
在育苗期間,那五十名學員將所學的知識繼續傳播,藍田則偷閒回家抱兒子。
臨武當地的百姓也種水稻,看見這些新來的人如此費時費力,所有人都覺得很奇怪,心說這北邊來的人還不如我們會種?
那個時候沒有塑膠薄膜,秧苗在培育期間容易受冷,藍田就讓人晚上用薄布覆蓋擋風,到了白天再拆除遮擋吸收陽光。
在資源都匱乏的古代,一切都需要透過人力來完成,幸好沒有娛樂活動分走時間。
老百姓現在最大的娛樂就是種莊稼,最基礎的需求就是吃飽飯,所以即便有些辛苦,大家也都幹勁十足。
當秧苗長到三五寸就要分株插秧,這就是種稻最辛苦的時候,因為需要全天候躬著腰,是真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
北方的旱田相對容易一些,現在要把每一株秧苗,按比例間隙穩固地移植到水田中。
插秧手藝熟能生巧,透過不停的經驗積累會越來越好,這段時間藍田讓他們中午加餐,因為實在是耗費體力。
插秧要控制田中的水深,只要不露出地皮即可,加上新開墾的土地偏硬,所以深插秧能讓苗牢固。
如果幾年后土壤變軟,插秧深度就要酌量變淺,否則秧苗因為自身重量下沉後,會容易飄苗。
插秧結束後,家家戶戶的漢子都躺了幾天,經過這一季的種植,他們又多了一項生存技能。
水稻喜高溫、多溼、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因為新開墾的稻田臨近秦河,所以引水灌溉非常方便,後期關鍵就是除雜草和驅蟲,這些都是農人們已經很熟悉。
到了藍轅滿百日之後,臨武的氣候已經變得暖和無比,新種植的水稻已經到了抽穗期,這個時候要適度的追肥來提升產量。
除了草木灰之外,莊客們擔來人畜的糞便澆灌。
在新建遷移住在的時候,藍田除了給百姓規劃房屋位置、大小,還強令每家每戶作旱廁。
修建旱廁既能控制疾病流傳,還能在耕種時透過稀釋增加肥料。
看著青青的禾苗,藍田感到生機盎然,就彷彿藍轅一樣給人希望。
“先生,這些禾苗長勢很好,幾個月的辛苦總算沒白費,也不知道是不是會比粟米的產量高?”高順在旁問道。
“可能差不太多吧...”藍田說道。
由於不是高產的雜交水稻,想達到後世可怕的產量幾乎不可能,研製雜交稻的過程相當複雜,藍田憑一己之力幾乎不可能完成。
“哪為何不仍舊種粟谷?先生也不用費力再教。”高順一臉不解。
藍田微微一笑,“北方平原打仗多用騎兵,南方多丘陵山地適合步兵,這種莊稼跟打仗一樣,也需要因地制宜,這南方溫和多雨,比較適合喜水的稻穀生長,況且他們也都樂意學。”
“先生的話,每每皆有深意。”高順心說你教活命的手藝,這些農人自然趨之若鶩。
“希望稻子少病少災吧。”藍田自言自語。
沒有農藥、化肥、機械等輔助,在古代想要增產與豐收,很大程度還是看天吃飯,藍田只能透過自己的知識,儘可能地讓百姓多獲收益。
“說起用兵,甘將軍他...”高順欲言又止。
“有話不妨直言。”藍田見狀問道。
“甘將軍任縣尉以來治安良好,但對於一些作奸犯科的越人百姓比較粗暴,這和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