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7章 犁庭掃穴,海上升明帝,木子藍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讀書音和官話的不同區分。
明初,中原雅音,當成中原實際漢語,不過朝廷認定的中原雅音是未受北方戎狄影響的漢語,當時的江淮地區中原之音相對純正。所以當時北方有兩種並行的讀音系統,一是代表官話的,一個是代表方言的,也可以說一個是讀書音,一個是說話音。
這東西其實也很好理解,普通話跟方言嘛。明初官話是南京音,但朱棣遷都北京,經過二百多年後,其實現在變化還是很大的。
朱以海讓編紹天正音,是要推廣普通話,他要求以北京話做為讀書音,同時也是官話統一標準,所有科舉考試,以及當官、做吏的,都要學習官話,並熟練掌握北京官話。
軍隊計程車兵,入伍後也要學習官話,甚至掃盲。
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讓帝國更有凝聚力,南北東西差異更小,要不然許多南人到北地做官,聽不懂當地百姓說話,他說的話當地百姓也聽不懂,這當然是不行的。
雖說還有統一的文字,但終究還是有不足。
修訂官話標準,全面推廣,那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至於說紹天字典,其實也是附帶的,以新的紹天正音為標準,收字為主,為字詞提供音韻、意思解釋、例句、用法等,做為一本工具書,能夠幫助推廣正音。
與歷代韻書正音不同的是,朱以海是個務實的人,所以他直接把字母拼音法拿來使用。
古人採用直音、反切等方法給漢字注音,用起來都有很多不便之處,而漢語拼音法,其實最早是耶穌會的利竇瑪和另幾位傳教士,用羅馬字給漢字注意,方便學習漢語,後來又有傳教士加以改進。
到了此時,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拼音,其實已經有數十年的研究,有了一套還不錯的經驗,而且他們本來說是以官話讀書音設計的,比較合適拼寫北京語音。
朱以海並不在意這是耶穌會傳教士們發明的,好用就行,所以紹天漢語拼音本就招了許多傳教士來協助編寫。
紹天字典,和漢語拼音,都是為了推廣紹天正音的,為了讓北京官話更標準化,更普及化,朱以海讓他們編字典、編拼音,官吏、生員、士兵都要學。
紹天農曆,其實就是湯若望他們最早編的崇禎曆書,進行重新整理修訂後,以此做為大明曆法,以後的歷書也都是按此為依據,後世的農曆,本身也就是脫胎於此。
朱以海也是直接讓湯若望南懷仁他們參與這個專案。
現在滿朝上下都在重修官話,甚至官員的考核裡,也已經正式加入了紹天正音,這北京話講不好,仕途都受影響。
皇帝甚至下旨,今後科舉殿試,要增加面試,殿試成績前一百,要皇帝親自面試,並做出最後排名。面試中一個重要科目就是官話。
所以科舉不但得字寫的好,這官話也得說的標準。
否則若是因為官話說的不夠好,而錯失了狀元榜眼探花的,那追悔莫及。
毛奇齡是紹興人,他以前都在江南讀書,雖然也對北京官話學過,但說話仍帶一口紹興腔。而王朝聘是湖南人,說話又帶湖南腔。
兩人口音濃重的官話,聽倒也能聽懂,就是有時也容易聽錯。
一老一少一邊翻看著號外,一邊評論著這場遼瀋之戰。
太過順利,順利的都讓人似乎提不起太大興致。
這在幾年前,哪敢想象啊。
當時大明兩京淪陷,誰能想到幾年後,就輪到韃子的盛京瀋陽被大明攻破。
“韃子這下老巢也不能回了。”
王朝聘撫著鬍鬚,“走,喝兩杯去。”
“確實當飲三大杯慶賀。”
於是爺倆便乾脆尋了一座酒樓,進去,酒樓裡到處都是學生士子們,都在這裡舉杯慶賀收復遼瀋。
爺倆上樓尋了個雅座,點了壺紹興黃酒。
又點了幾個下酒小菜,邊喝邊聊。
“韃子完了。”
“瀋陽回不去,這下他們要往哪逃?”
“遼瀋光復,而海西海東和野人女真,也已經紛紛上表歸附,接受朝廷冊封,朝廷在那邊設渤海省,置都護都督府,雖說仍是羈縻,但也絕了韃子再回建州的可能。”
“來,乾一杯!”
韃子現在已經退到了西拉木倫河一帶,科爾沁等一些漠南蒙古部落還暫時依附於他們,但這種關係又還能持續多久?
“也許韃子只能往東北方向撤,進入科爾沁草原,甚至撤往大鮮卑山(大興安嶺),一直撤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