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0章 出將入相,海上升明帝,木子藍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學士草擬內詔,中書會人草外詔,以分權。
慢慢的,翰林學士盡掌草詔大權。
而到明代,卻又由內閣奪翰林草詔之權。
據說在唐宋時,大除拜時,翰林院還要鎖院,宋代皇帝還要親御內東門小殿。
當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的時候,皇城所有訊息靈通的人,就會明白有大事發生。
·······
蓬萊宮中。
因為這次是涉及直接換閣,所以皇帝沒讓內閣大學士草詔,而是讓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的徐石麒負責草擬封拜詔書。
第一封是內閣換屆詔書,第二封是首輔宋之普去相外任詔書。
宋之普加封宋國公,仍為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散官,授雲貴總督兼雲南巡撫,賜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一千戶,賜永業田一千畝,臺灣賜地三千畝。
然後便是拜文安之為首輔的詔書。
徐石麒一把年紀,七十一歲了,但學貫經史,尤熟悉朝章國故,見聞博洽。歷任過刑部、禮部、吏部尚書。
不過他卻也是文安之、張國維同榜進士。
提著筆給老同年寫大拜封詔書,徐石麒也不由的激動萬分,想當初他歸隱家鄉嘉興,還打算投環自盡,誰又能想到,還能看到大明中興之日呢。
翰林學士兼銜的大臣不少,不過此時皇帝口授諭指,徐石麒草擬。
去相、拜相,對皇帝而言不過是一句話的事,但對負責草詔的徐石麒來說,卻必須得寫出水平來,這詔書不僅要宣告天下,還要收錄國史,必須得顯出水平。
他打起精神,磨好墨,展開宣紙,開始凝神構思腹稿。
這一刻,彷彿又回到天啟二年,他在北京貢院參加會試時的狀態。那一年,他已經四十多歲了,跟二十多歲的文安之等比起來,年紀大了一截,不過也還不算老。
如今轉眼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兩鬢霜染。
很快,他腹稿擬定,然後提筆蘸墨,揮毫潑墨筆走龍蛇,一篇拜相詔文迅速草就。
······
東城。
文安之的五個兒子都趕了回來。
第一道詔書宮門宣讀後,文安之等也是第一時間收到家丁回報。
“想不到內閣還會徹底換屆,六位殿閣大學士,六位協辦大學士,文淵閣一下子全換了人,擱以前不敢想象啊。”文秉感嘆著。
等到第二道詔令宮門宣下,幾人又不免感嘆。
“宋公其實還是很有功勞的,如今外出為雲貴總督兼巡撫,這卻有貶降之嫌啊。”文震亨感慨道。
“也不算貶,這不是還保留開府儀同三司的從一品階,又加太保,晉宋國公,這可不一般的恩賞啊。”
大明官員活著一般不會授太師太傅太保,也就張居正生前授過。
如今宋之普去相外放,卻是以這樣的待遇外放總督兼巡撫,這肯定不是貶降。
“宋公還年輕,其實完全可以在內閣再幹過三年。”文安之對宋之普還是比較讚賞的,覺得他這次罷相,還是有些可惜的。
雖說紹天朝的內閣首輔,權力不如甲申以前,現在內閣基本只負責朝廷一般事務,又是分票制,所以首輔在內閣也不是特別權重,不過宋之普又兼著總理大臣銜,參與軍機要務,因此其實權還是很大的。
不說功績特別突出,但如今中興局面,那也是有他一份大功的。
“也許還是因為東林?”方震亨有些擔憂的道。
天子清洗東林的那番話,如今還讓每一個東林人惴惴不安,如今有東林身份的宋之普去相,無疑讓人更加不安。
“看陛下之前的掛職解釋,不似要清黨,如今中興未成,陛下不可能這般大肆清黨的,那樣做,只會引起朝堂更大的撕裂。”文安之雖跟皇帝相處時間不多,但卻對當今天子的執政思想還是比較看的透徹的,皇帝以中興大明,復興華夏為已任,連順營、西營都肯主動招安,又豈容不下東林?
況且這幾年朝中的東林黨人,也比較安穩,雖有些年輕人開始活躍,但畢竟只是小部份。
“就看誰拜為首輔了。”方秉道。
管家激動的進來。
“老爺,老爺,宮裡來人了。”
“天使,天使前來宣旨。”
“宣麻拜相,聖人拜老爺為首輔!”
管家激動的大喘氣,話都說不完整,整個臉都脹的通紅。
“天使,就在門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