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6章 青島,海上升明帝,木子藍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算過,我現在只能分兩畝永業田,但可以買十畝地,我現在手頭錢付首付是可以的,以後按年分期付,問題不大。
有十二畝地到手,到時種兩畝桑,一畝桑自己養蠶,一畝桑還能賣錢,剩下的地種糧,我在錢鋪做事幫不上忙,但可以招個長工管理,農忙時再招短工做活,應當是忙的過來的。
細算一下,招人比出租划算,除去各種種子人工等開支,剩下的不僅夠一家口糧以及地丁銀賦,還能剩餘一些,家裡的養蠶絲織,一家人的穿衣蓋被都夠了,還能賣些絲錢補貼家用,等娃兒們大些,就可以送去讀書,不遇災荒,每年能剩些富餘,等咱老了,也能安享晚年。”
此時百姓吃用,平均一口一月至少三鬥糧,簡單的算,一口人一年要消耗近一畝地的糧,如果五六口之間,需得五畝左右糧,故此就算太平年月,如果僅靠種地,是不行的。婦人養蠶織布,是重要的經濟來源,不僅自己穿用自己織,甚至還能賣錢補貼家用。
一個家庭如果有十畝地,男耕女織,太平年月,能過的還行,溫飽之餘還有點富餘。不過如遇災荒,或是戰亂,如崇禎那樣亂攤派加徵,就會再辛苦也不夠交稅的。
而如果沒有自己的土地,靠佃種那真就只能勉強度日,一遇災荒,最先撐不住的就是他們。
田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其實到了任何時代,只有掌握了生產資料的人,才能真正安穩富裕。
沒有生產資料,給人佃田或幫傭,始終是不行的。
有了生產資料,才會有富餘,才能慢慢積累本錢,不斷擴充生產資料,最後就有脫離最低階的積累,靠生產資料錢生錢。
所以在古代雖然田地有時很便宜,但從地方豪強到王公勳戚,都在想辦法兼併田地,最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裡。
朱老三現在雖有份不錯的工作,在錢鋪裡當夥計,一月有一兩銀子,年資增加工錢還漲,等度過兩個賬期後,還有可能獲得身股,到時賺的錢更多。
但這也仍是夥計,就算作到掌櫃,仍是夥計。
將來這是無法傳給他兒子的,但如果成為地主,這田地卻是永久的,可以傳給子孫,代代收租,或是僱工耕種收成獲益積累的。
朱老三十分盼著這兩畝地早點分下來,甚至等認購一放,他就要第一時間去認購那十畝地,不管貴賤,只要能買的到,哪怕先借點錢,也要買。
現在地價便宜,機會難得,有機會不買,以後再買可就艱難,何況現在紹天朝規定,田地買賣是得繳納百分之八契稅的,買主繳百之五,賣主繳百之三。
等太平了,就算願意繳這稅,田地也不是說買就有機會買的。
“我也買。”朱輔機道,“你到時買地若差點銀子,就跟我說,我在你們錢鋪裡也存了點錢,你也知道的。”
“嗯,到時若真不夠,肯定找你借,利息就按我們鋪裡放貸的數。”
“自家人說什麼利息。”
“一碼歸一碼嘛。”
“到時再說吧。”
遠處海上,一支艦隊駛入港灣。
“西洋風帆船,好幾條。”
“這是哪個西洋番?”
朱輔機抬頭打量,看了會,“好像是荷蘭人的船,之前就有個荷蘭什麼艦隊司令過來,桅上就是掛這旗,說是東印度公司的。”
“是不是之前說荷蘭人在臺灣被咱們天子義兒國姓爺打敗,然後來京請降的那個?據說萬歲爺讓荷蘭人不僅交還臺灣投降,還要他們把剩下的四條藏在日本的戰艦也都上交朝廷?”
“不是上交,是賣給朝廷,他們之前不是戰敗要賠款一百萬兩銀子嘛,這四條戰艦連船上的炮,加上他們從南洋帶來的貨,就抵一半賠款。”
朱老三看著那幾條大艦,不禁感慨。
“咱們聖天子威披四海,德服宇內啊,這些什麼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一個個全都臣服朝貢。”
朱輔機對這些洋人沒什麼好印象,一個個既粗魯還騷臭,上次那荷蘭司令船上的水手,吃他東西就想不給錢。
最後碼頭的水師官兵過來,那人卻還扣索的想討價還價,連幾文錢的海蠣子煎都吃不起,掉價。
不像御營水師的官兵,待遇好薪水厚,平時最得碼頭上的攤販商家們喜愛,因為他們紀律好,從來不會買東西不給錢,而且還不喜歡討價還價的。
遇事找他們,還會立馬幫忙。
“聽說咱們皇親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報名參軍呢,我要不是拖家帶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