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7章 永鎮臺灣,海上升明帝,木子藍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稻子熟了,金黃一片。
這本是好事,但對於明軍來說,又不是好事。
因為之前對清軍南下最主要的一個應對之策,就是堅壁清野,要把戰場放到蘇松等地,放到環太湖地區,以長江、錢塘、東海、太湖、運河為樞紐,利用舟船水師之利,來阻擊南下八旗精銳。
“稻熟了,清軍也有糧了,再想阻滯他們南下,就難了。”
陳潛夫也是一臉凝重,多少百姓在盼稻熟,稻熟了就意味著無數人不用忍受飢餓,甚至在漫長的冬春季節,可以撐過去。
但是清軍大舉南下,這新熟的稻子,也會成為他們的補給。
“咱們跟他們搶收稻子。”
“沒用的,”朱以海搖頭,只要百姓家裡有糧,清軍就不愁糧食補給,府衙倉庫裡沒糧,他們會從百姓手裡強徵。
明軍不可能把所有江南百姓手裡的糧搶走,這做不到也不能做。
現在能做的,只是儘量的打擊清軍的徵糧隊、運輸補給隊。
戰爭受傷最大的還是百姓,明清在蘇松展開拉鋸作戰後,百姓傷害更深,但朱以海能因此就不打仗了嗎,就放棄了嗎?
不過清軍戰力更強,如果他們採取呆笨辦法,一次性攜帶足夠多的糧草器械,讓輜重部隊跟隨主力一起行動,那明軍想要襲擊就很難,這個辦法雖然呆笨,雖然成本高的多,但卻還是能夠支撐他們一路南下到杭州到紹興去的。
正面打不了,只能換家,繞到他們後面去打了。
你主力也就這麼多,你南下,我就北上。
互相傷害吧。
“讓百姓儘量把糧食藏起來吧,要不然這個冬天會很難過的。”
“殿下,如今許多江南百姓棄地,背井離鄉逃到浙閩,甚至是進入太湖島上,東海島上,各地山區去,崇明那邊上報,如今幾個沙洲上人口總數已經超過了五十萬,人滿為患了。”
朱以海聽到這個訊息也只能感嘆,戰爭是如此殘酷無情,逼迫著百姓無家可歸。
“儘量安置,把一些人口轉到舟山、玉環、象山等地去,另外,崇明幾沙也可以多弄些工坊,做為我們長江口這個北伐前沿要塞。糧食不夠,就從後方船運過來。”
明末時,崇明幾島就有二十多萬人口了,島上田地不少,收成是不錯的,各沙洲的耕地其實不少,而且可供圍墾的灘塗也多,除了潮土、鹽土無法開墾耕種,其它沙洲都可圍墾,只要先圍堤再墾種便可,可供圍墾的地有五六十萬畝之多。
若是全部開發、耕種,崇明諸沙能得百萬畝耕地,雖然要達成這個數字,圍墾工程不小,但說明潛力很大。
何況崇明又不完全依靠農業,他處於長江口,聯通兩岸,本身漁業、鹽業也很發達,運輸船業也很厲害,完全可以進一步發展。
更別說現在做為抗清軍事前沿要塞,還能成為造船、軍工產業基地。
歷史上鄭成功都曾經想以崇明為抗清前線基地,後來在兵敗南京後才轉而去打臺灣,當時的臺灣雖大,但在鄭成功的眼裡,可比崇明差遠了,連廈、金島都遠不如。
因為明末崇明二十餘萬人口,還依託著長江兩岸巨大的人口,潛力巨大,但臺灣孤懸海上,除了那些桀驁不馴的島番,便是在島上殖民的荷蘭人西班牙人等,甚至那些山地生番還出草吃人。
早在鄭芝龍以前,他們就曾經在島上進行過移民墾荒屯田,但耗費許多,收穫卻不大,對於注重效率的海上勢力們來說,這玩意太費力又不討好了,還不如在沿海隨便找個島佔了,搞走私貿易等,效益高的多。
鄭也是後來在大陸的接連失利,才被迫轉往臺灣的。
朱以海現在也沒精力開發臺灣,但也已經跟鄭芝龍跟張肯堂以及何騰蛟有提到過此事,讓他們先派些人過去,與當地土人、荷蘭殖民者等先接觸交涉,做好前期的情報蒐集,地理水文資訊掌握。
等將來時機成熟,肯定要上島的,他甚至已經先一步地圖開疆,設立了臺灣府,隸屬福建,朱以海鼓勵鄭氏去收復臺灣,甚至他給鄭芝龍許諾,若鄭氏為朝廷收復臺灣,開疆拓土,那麼朱以海將授封鄭氏永鎮臺灣,就如黔國公沐氏永鎮雲南例。
甚至暗示封國公。
這其實就是相當於半個王爺藩鎮。
又許諾臺灣將來設市舶司海關,由鄭氏兼管。
這條件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的,鄭氏一直想要的既是獨霸東南海上貿易之利的收益,又想要更高的政治地位,以保證這份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