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楊國忠的手段
九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1章 楊國忠的手段,安史之亂:我為大唐改命,九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裴徽對於鎮守河西、直接面對吐蕃的主將——那位接替了王忠嗣的河西節度使哥舒翰,自然是有所瞭解的。
就在上個月,哥舒翰率領著大軍與吐蕃人展開了一場規模既不算太大也不能說小的激烈衝突。
這場戰鬥下來,所斬獲的吐蕃戰士僅僅只有一千多人罷了;而擒獲的俘虜更是才區區幾百名而已。
當這份捷報傳到長安的時候,裴徽當然也是清楚知道的。
像這樣的事情,每隔個把月或者一兩個月就會像是每天都要吃飯一樣平常地發生一回。
並且,和吐蕃人相互交鋒打仗這種事,一直以來都是勝負各佔一半,就好比雙方的實力旗鼓相當似的。
想當年王忠嗣擔任統帥的時候也好,還是現在換成哥舒翰統領軍隊也罷,他們從來都沒有回過長安去獻俘獻捷。
可是,再看看前些年那安祿山手下的部眾們跟契丹人交手時的情形,簡直就像一群到處蹦躂搗亂的跳樑小醜!
安祿山經常無緣無故地挑起事端,然後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一些真假難辨的俘虜,還大模大樣、耀武揚威地跑到長安城裡面去獻捷邀功。
裴徽此時內心焦急萬分,一心想要立刻進宮面聖,勸諫唐玄宗李隆基下達聖旨,廢除哥舒翰回長安獻俘獻捷這一決策。
然而,他心裡也十分清楚,以李隆基那剛愎自用的性格和獨斷專行的作風,進諫就如同對著一頭頑固不化的蠻牛彈琴一樣,不但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極有可能像觸碰了巨龍身上的逆鱗那般,惹得龍顏大怒。
到那時,李隆基恐怕會誤認為他裴徽是在多管閒事,甚至是越俎代庖地干預朝政。
更何況,由於之前南詔國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他和不良府多多少少都還處在被李隆基猜疑的境地之中。
可若是對此事不聞不問、聽之任之,顯然也不是什麼好辦法。
畢竟世事無絕對,萬一能夠成功說服李隆基改變主意、迷途知返呢?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裴徽最終決定與顏真卿展開一場秘密會談。
裴徽神態自若地將顏真卿當成一把槍,讓其前去勸諫李隆基,讓李隆基打消讓哥舒翰返回長安獻捷的念頭。
而對於這個任務,顏真卿竟然表現出一副心甘情願、樂此不疲的樣子。
或許在他看來,這件事情本就是自己義不容辭應當承擔起來的責任。
只不過,由於訊息傳遞的滯後性,顏真卿之前不知道哥舒翰即將要回長安獻捷這件大事。
否則的話,就算沒有裴徽開口吩咐,他自己也必定會奮筆疾書,洋洋灑灑地寫下一篇言辭懇切的奏摺呈遞給李隆基,竭盡全力地勸阻李隆基收回成命。
然而,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裴徽所料,李隆基對於顏真卿的苦口婆心的勸諫完全視若無睹。
甚至如果不是因為李隆基深深瞭解顏真卿那剛正不阿、絕不屈服的品性,換做其他任何一個人如此直言進諫,恐怕早就已經遭到嚴厲的責罰了。
面對這種情況,裴徽感到萬般無奈,心中焦急萬分。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最終決定修書一封,並派遣手下之人以風馳電掣一般的速度,火速送往遠在邊疆的哥舒翰手中。
這封信一共有兩個重要的目的:其一,裴徽希望哥舒翰能夠在前來長安城之前就做好充分的準備,未雨綢繆地妥善安排好邊軍的防禦事宜。
畢竟如今安祿山叛亂之勢愈發明顯,一旦邊關有失,後果不堪設想。
其二,則是想盡辦法催促哥舒翰加快行程,馬不停蹄地儘快趕到長安。
這樣一來,便可以儘早完成獻捷獻俘等一系列儀式,然後迅速返回河西地區,繼續鎮守邊疆。
……
……
此時此刻的興慶宮,原本應該是金碧輝煌、熱鬧非凡的,但現在卻如同一座沉寂的宮殿一般,安靜得讓人有些害怕。
整個宮殿都被李隆基內心的煩悶和怒火所籠罩著,彷彿一片烏雲壓頂,令人喘不過氣來。
一方面,各種不祥的跡象猶如陰雲密佈一般,不斷地向人們暗示著安祿山即將如一頭兇猛無比的餓虎撲食般發動大規模的叛亂。
而且更糟糕的是,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情報來看,安祿山很有可能會與契丹、吐蕃以及南詔這些勢力相互勾結,狼狽為奸。
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大唐王朝所要面臨的局勢將會變得異常嚴峻。
而另一方面,自從李林甫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