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迴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90 于謙問罪(二合一),我成了大明勳戚,無限迴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成了大明勳戚

沈憶宸嘆了口氣,現在他算是明白了,為什麼歷史上很多轉折點,明明走向都非常清晰明瞭,就是沒有哪位當權者願意站出來主持大局,而是紛紛選擇明哲保身。

就好比王振宦官專權,正統七年哪怕太皇太后張氏崩逝,沒有了最強大的壓制力量,“三楊”中的楊士奇跟楊溥依然能把控朝政、主持大局。

但是他們選擇了綏靖退讓,讓王振愈發肆無忌憚,開啟了大明權閹專政的先河。

又好比土木堡之變,面對明英宗朱祁鎮的胡搞瞎搞,以英國公張輔為首的勳戚武將集團,難道就真的一點危機感都沒有嗎?

答案很明顯是有的,但是勳戚集團同樣不願意得罪皇帝跟王振,寧願一起躺平等死。

甚至就連明英宗復位的天順朝時期,真正的首位內閣首輔李賢都這樣評價張輔:“輔既衰老,亦屈節于振以避禍,竟與土木之難,以衣衾葬焉。”

簡單粗暴點翻譯過來,就是年齡大了不想惹事,屈服於王振聽之任之,然後大家一塊死球拉倒……

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避禍”兩字。當出頭鳥有事第一個就找你,玩脫了不單單自己要問罪,就連全家都不保。

明朝的勳戚看似地位崇高,卻始終被皇帝給嚴加防範,打倒奪爵的不計其數,什麼丹書鐵券都能成為廢紙。

相反獨善其身隨大流就簡單的多,不做事就等於不擔責,真要崩盤也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責任。並且事態崩的越厲害,牽扯進來的人越多,最後法不責眾大家都平平安安混過去了。

但也恰恰就是如此,才能彰顯出站在風頭浪尖上,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可貴!

才能讓諸如於謙、張居正這群站出來的人名留青史、功垂竹帛,被子孫萬世所敬仰!

這就是為什麼,哪怕沈憶宸有擔憂、有害怕、有糾結,卻依然站出來為徐珵擔保諫言的原因。

山東地界黃河之患,終得有一個人去做實事治水,而不是僅僅站在朝堂之上悲天憫人。

徐珵都敢拿命擔保自己的治水策,為何朝中大臣無人發聲,讓皇帝花費點時間看上一眼?

因為他們都怕擔責!

治好了黃河之患,功勞是徐珵的,但若是治不好,鍋就得分一半自己背。

所以之前朝堂兩派爭論,把仁以愛民、體恤百姓這套說的再怎麼好聽,一旦關乎到切身利益,那百姓萬民還是自求多福吧。

你這水愛誰去治誰去,反正跟我無關。

沈憶宸不是什麼精通算計的機器,他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只不過在保身跟大義之間,就算心中各種後悔忐忑,行動上終究還是選擇了後者。

這才是踐行著論跡不論心,論心無聖人!

沈憶宸支援徐珵的這番言論,讓朝堂文武百官都把目光放在了他身上,絕大多數人都滿臉詫異。

今天太陽是打西邊出來了嗎?山東治水工部群臣都沒有進言獻策,兩個毫不相關的翰林官倒是力薦治水策,什麼時候翰林清貴這麼閒了?

而且問題是術業有專攻,翰林官讓他們去辯辯經、修修史是一把好手,什麼治水賑災還是免了吧。

當年建文帝就是信了兩個紙上談兵的貨,把皇位都給折騰沒了,嘴上功夫厲害就是空談誤國啊!

所以奉天殿內外群臣,都不太相信沈憶宸跟徐珵兩人,有什麼治水能力。

徐珵更是一臉不可置信的望向沈憶宸,以他的智商很清楚支援自己的風險。再說兩人不過是點頭之交,沈憶宸何必做這種高風險低迴報,甚至是沒有回報的事情?

身為一個為了權勢不擇手段的人,徐珵不相信這個世上會有人因為公心大義支援自己。就算有,怎麼看也不像是沈憶宸這種聰明人。

“喔,沈愛卿也會治水?”

經歷過朝貢大禮的表現,現在朱祁鎮對於沈憶宸“關愛有加”,立馬就饒有興趣的問了一句。

“回稟陛下,臣修《寰宇通志》鑽研過地理跟水利,徐檢修所獻確屬良策,即能救山東萬民於水患,又能保障漕運之通暢。”

聽到漕運二字,算是命中了朱祁鎮的擔憂。

畢竟水災什麼的只能影響到區域性,漕運斷了京師乃至整個北方大地都得斷糧。到時候別說瓦刺也先部,就連歸附的兀良哈三衛都能趁亂入侵大明。

“就依沈愛卿所言,徐檢修治水策呈上來吧。”

朱祁鎮一聲令下,通政司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刀劍亂舞:從刀匠開始的救贖之路

宴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