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祈十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教會,傾覆之塔,不祈十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教會最初誕生於452年。
人們察覺到,被尊稱為“聖賢”的古代哲人們,或多或少都有著特殊的力量。
他們能夠醫起死人肉白骨,能夠使人們承受刀劍雷火而毫髮無損……甚至能夠將軍隊喝停,讓沙漠中升出綠洲。
追溯“聖賢”的使徒們,將這份力量稱為“聖秩”。他們很快意識到,隨著他們奉行聖賢的道,很快使徒們也得到了與聖賢類似、只是稍遜一籌的力量。
他們將其理解為,需要遵循聖賢之道,就可以得到這份神聖的力量。
因此在地上起來無數教會,奉行不同的道路、尊崇不同的思想。
——直到868年。
在主動或是被動的參與到第一次法師戰爭後,各大教會分崩離析。
或是在戰爭中被剿滅,或是在勝利後得到利益。參與規模如此之大的不義之戰,摧毀了無數教會的信條,讓他們曾經奉為真理的道途黯淡無光。
絕大多數的教會,在戰爭後的十年中都失去了聖秩之力。
那段時光,被後人稱為“無光的十年”。
而在十年後,一些新使徒卻陸陸續續重新得到了這份榮光。
那時,彼得教宗意識到,這份榮光的根本來自於他們所篤信的“道德”、“戒律”——也即是他們的教法。
在他們親手違反自己篤信的戒律之時,他們的這份力量也會隨之剝離。
因為各大教會內部的教法並不相同,他們的“善言”與“義舉”的標準並不相同,甚至可能互相沖突。
經歷了“無光的十年”,諸教會為了不再內耗,同時也是為了儘可能的統一起這份力量、重振教會的榮光……
他們悄無聲息間完成了統合,制訂了統一的教法。
隨著聖秩之力的再度興起,總教會與法師們終有一戰。
——1100年1月1日。
這便是第二次法師戰爭、二十年戰爭、教法之戰……的開端。
最終的獲勝者是教會。大概。
或者說,沒有獲勝者。
因為這個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被毀滅了一次。
隨著戰爭的愈發焦灼,從法師心中映出的“法術”,其效應也變得越發惡毒和絕望;教會所使用的科技武器也越發致命、越發……充滿各種汙染。
大地開裂、植被幹枯、資源耗竭,連潔淨的水源都變成了奢侈品。
城邦瓦解,國度滅亡……商貿與文化幾乎斷絕。
沙漠與毀滅性的熱風讓幾乎所有的陸上空間都不再能居住。
——即使如此,在荒漠上林立的那些法師塔,仍舊無法被攻下。而且遲遲見不到徹底勝利的曙光。
在巨龍們的壓力下,教會只得狼狽的宣佈了勝利、結束了戰爭。
在巨龍與精靈的技術支援——與不動聲色的威脅下,教會最終交出了佔領的七座浮空堡壘,只得留下一座最小的。
教會將其命名為“聖殿”,將“聖典”伺服器置於其中。
聖典伺服器,正是教會戰勝法師們的根本原因。
事情發生於教法戰爭開始後的第三年,教會處於絕對的劣勢。
而在這時,專精心理學與腦科學的安德魯神父,卻終於提出了一個他早已意識到、卻遲遲不敢提出的理論——
他們或許可以欺騙“神”。
安德魯神父在閱讀諸多描寫“無光十年”的教會文獻時,透過一些被剝奪了聖秩的狂信徒案例,察覺到“聖秩”的力量實際上並不來自於教典中描述的道德行徑。
而來自於他們共同的“神”……也即是“集體潛意識”。
在不同的時代,人們所擁有的“道德觀”也是不同的。甚至就連教典本身也在不斷的修改、編纂,來適應時代。
那麼,先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到底是哪一個?
——“道德觀”?還是“教典”本身?
如果是道德,那麼又以什麼為“道德”的統一界定?
最終,安德魯神父意識到。
判定他們是否獲得聖秩的,正是集體潛意識。也即是“人類”這個群體本身。
於是他製造了一臺禁忌的機器。
被他自己命名為“神降裝置”的潛意識編入裝置。
透過將聖人的記憶與經驗植入大腦……在他清楚的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做過那種神聖而慈悲的行徑的同時,他得到了極為強大的聖秩之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