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玄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8章,穿成娛樂圈炮灰後,我考公上岸了,玄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dt>
&esp;&esp;【但是香雲紗真的好貴,一條裙子就要好幾千了】
&esp;&esp;【我要給香雲紗澄清,這個衣服真的非常耐穿,我媽十多年前買的一條旗袍,去年夏天都還照穿不誤】
&esp;&esp;【真的假的,我有點心動了】
&esp;&esp;回憶著過往的鼎盛,李村長的神色卻有些落寞,“不過後開經歷了各種事情,遂平的曬莨場大大減少,到現在也就只剩下七八家了。”
&esp;&esp;五百多家到七八家,不得不說,這其中的落差可以說是斷崖式了,也難怪李村長會表現得如此落寞。
&esp;&esp;“那麼中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導致了這種結果呢?”趙別枝問。
&esp;&esp;“這個原因就很複雜了。”李村長嘆了口氣,開始講起了一個冗長的故事。
&esp;&esp;
&esp;&esp;華南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尤其是夏季,可以稱得上是酷暑難耐。
&esp;&esp;因而從古時候起,人們就一直致力於尋找一種輕薄透氣的面料來製作衣衫。
&esp;&esp;後來,珠三角的漁民們發現,用薯莨的汁液來浸泡漁網後,漁網會變得更加堅挺耐用。
&esp;&esp;人們開始試著用這種汁液來浸染衣物,發現衣服也會變得輕薄耐用。
&esp;&esp;久而久之,生產絲綢的農戶將這種方法用於浸泡絲綢面料上,便織造出了香雲紗。
&esp;&esp;這種工藝傳承了五百多年,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遂平區產生了新的坯紗製造方法,也使得香雲紗的紋樣更加豐富。
&esp;&esp;那個時候的香雲紗發展到了鼎盛,整個遂平區的五百多家曬莨場,有工人上萬人,每天就能夠生產出四千米的香雲紗。
&esp;&esp;這些香雲紗暢銷國內海外,民國女作家的書裡,穿著香雲紗旗袍的美人們嫋嫋婷婷地出場。
&esp;&esp;由於香雲紗製作工藝複雜、工期長、數量少,這種昂貴的紗綢製品曾價比黃金,而被稱為軟黃金。
&esp;&esp;香雲紗逐漸成為了嶺南地區,尤其是遂平區源遠流長的特產。
&esp;&esp;這些香雲紗帶來的財富養活了遂平區的百姓,讓這裡成為了富庶的魚米之鄉。
&esp;&esp;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衣習慣也發生了改變,新的紡織技術和麵料層出不窮,香雲紗這種製造複雜,無法用大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價格高昂的金貴面料也就逐漸被大眾所遺忘。
&esp;&esp;由於時代的原因,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的時候,香雲紗基本停止了生產,工人們被遣散回家,只能進入田間地頭開始務農。
&esp;&esp;一直到七九年改革開放,懷揣著對於香雲紗的熱愛,李正毅然決然地挑起了這個擔子,重新開辦曬莨場,召回那些曾經的工人們。
&esp;&esp;而這個時候,已經是過去了二十年,大多數的工人都已經天命之年,最年輕的也都是四十多歲了。
&esp;&esp;對於李正來說,這些工人們是打心眼裡相信自己,同時也是出於對於香雲紗的熱愛,才把自己剩下的幾十年的前途都交到了他的手中。
&esp;&esp;他身上的擔子其實是非常重的,曬莨場百廢俱興,國內外市場經歷了幾十年的空白期,都是需要他一點一點去跑市場,重新開拓佔據市場份額的。
&esp;&esp;當時的李正心裡其實並沒有底,但面對工人們無條件的信任,他只能硬著頭皮堅持下去。
&esp;&esp;所幸,命運還是眷顧他的,80年的時候,曬莨場就開始步入正軌了,同時有一家東北的絲綢公司找到了他。
&esp;&esp;對方提出希望雙方聯合起來生產香雲紗,他們出材料,曬莨場這邊出工藝,雙方一拍即合,就此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穩定合作。
&esp;&esp;在李正看來,這次的合作可以說是香雲紗起死回生的重要契機。
&esp;&esp;接下來的幾十年,香雲紗市場平穩發展,到了千禧年的時候,珠三角地區已經有了上百家曬莨場。
&esp;&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