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非改不可
驍騎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1章 非改不可,大唐:家母武則天,我重新投胎來得及嗎?,驍騎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不算是超乎眾人,只算是身處其境,知道的比較多一些也...”張若虛謙虛的說道。
“此話怎講?什麼叫身處其境?”李旦問道。
“天下鑄錢之爐八十九,絳州獨佔三十,其次便數揚州,有鑄錢之爐十,亦有宣州、鄂州...其他諸州,或有十爐,或有五爐、三爐乃至一爐不等...”
“揚州雖比不過絳州,然也佔鑄錢爐數的一成之多,我生在揚州,長在揚州,族中亦有人在錢爐上做事...是故我有所瞭解也...”張若虛侃侃而談,對鑄錢之事甚是熟悉,竟不像一個只有不到二十歲的人。
不過他也解釋了他為什麼對錢荒頗為了解的原因,一是揚州之地經商者眾,他家中亦有人經商。二是揚州之地有鑄錢之爐十座,族中有人在錢爐做事。
在狄仁傑稟告錢荒之後,李旦退朝之後便招來了少府監仔細問明瞭鑄錢的事宜。
恰如張若虛所言,大唐的鑄錢機構分佈於絳州、揚、宣、鄂、蔚、益、鄧、郴、洋、定、十州,共八十九爐,而且各地的鑄錢爐數也不等。
這十州各設鑄錢監,每處設監一人,副監二人,丞、監事、錄事、府、吏、典事各備員不等。不過監、副監等主要官員並不單獨任命,皆由所在州府的都督、刺史判之...
而這些鑄錢監皆歸少府監管轄,算是少府的下屬機構。
“你說的倒是不差...鑄錢監分佈在十州,是因為這些地方都是產銅豐富之地...只是這十州鑄錢卻日漸減少...你可知為何?”李旦其實已經從少府監那裡得知,之所以鑄錢數量減少,是因為這些地方的產銅數量在減少。
“我聽族人談起,是採銅減少所致...”張若虛說道。
“看來你懂得可真不少...”李旦像是發現了一個人才。
“呃...略懂一二罷了...”張若虛謙虛的說道。
其實自從李旦他們進了酒肆的大門,張若虛便注意到了他們。
張若虛見李旦龍行虎步,器宇軒昂,又見身邊跟著長相端莊漂亮的薛楚兒,氣度不凡的陳子昂,以及高延福和夏杏兩個下人,猜測李旦必是天潢貴胄,只是沒有往皇帝的身份上去想而已。
但在洛陽這個天子腳下,遇上宗親、權貴之人也是常事。
在大唐參加科舉,可不是一定要考得好,才能得狀元,因為這個時候的科舉試卷並不糊名,也就是閱卷官是可以看到考生姓名的。
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狀元、榜眼、探花的才華都是差不多的,寫出來的詩賦、帖經也是相差不大,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事,無從評判誰更優劣。
這時候便要看重名氣與背景了。
若是有名氣或是有背景之人,獲得好名次的機率就要大得多。
而中了進士之後,若是沒有背景,也只能做個校書郎或是到縣衙做個縣尉之類的小官。
要想平步青雲,就要依附權貴或是藉助權貴之人開啟一些名聲。
張若虛雖然年輕,但是頗為聰明,也深知其中的門道,早早便從家人、朋友處得到了不少這方面的傳教。
所以離著科舉考試還有一段時間,他便早早來到洛陽,有意結識有名望或是權貴之人。
原本是想找好友賀知章引薦一二,沒想到賀知章去了幽州。
現在便寄身客棧,除了讀書,便是出來尋找機會,只是沒有想到今日撞上了皇帝李旦,為了顯示自己的才學,變當著李旦的面將自己所知全部說了出來,倒也有一部分說到了李旦的心裡。
“我觀張公子如此年輕,可是前來參加科舉的?”李旦問道。
“黃公子好眼力,我正是來參加今年科舉的...”
“你可有什麼詩作,饋贈我一二...”
聽聞李旦問起詩作,張若虛心中大喜,這便是李旦看上了自己,張若虛連忙從懷中掏出一本詩集,雙手奉上,說道:“鄙人平日拙作,還請黃兄指點一二...”
李旦將詩集接過,隨手翻閱一看,卻並無那首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即便是他僅有的那一首《代答閨夢還》也不在其中。
李旦倍感可惜,然再仔細閱讀其他詩詞,卻也看出張若虛能得到賀知章的欣賞,確實是有道理的。
張若虛的詩詞詞采華瞻、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個別處雖還有些繁縟青澀,但是對於只有不到二十歲的人而言,已經是出類拔萃了。
“張公子詩才甚好...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