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菊南山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章 城投集團,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后,種菊南山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回宮五個月後,張薔母子,在天啟六年的十月二十六,再次回到了西郊皇莊。
莊子裡一點也看不到爆炸帶來的影響,一切都在正常進行。
今年雖然仍然乾旱,莊子裡的三樣新作物,因為有玉河水的灌溉,仍然獲得了大豐收,按張薔的指示,全部挖地窖貯存起來,明年用來做種。
英國公張家的新作物,卻是暢銷得很,特別是土豆,在勳貴子弟中,賣到一兩銀子一斤的高價,要不是留種,世子張之極都想全部賣掉了。
這哪裡是種土豆?這是在種金疙瘩啊。
涿州張家村,也派人上京來報喜,說是新作物在張家村長得極好,特別是番薯,因為用薯藤栽種,張家村前前後後種了三百多畝,今年,果然畝產上千斤。
周邊村子見了,都來張家村買種,村民們藉此,發了一筆小財。
收到這些訊息,張薔很欣慰,她總算用自己的努力,給周圍的人帶來了一絲改變。
莊子裡的兩間工廠,也在正常生產,接送貨品和原材料的任務,交給了胡定海的鏢行。
每五日,胡定海就要領著人,趕著十幾輛大車,運來原材料,拉走成品。
前門大街上的皇店,還來不及重修,福吉店除了在鼓樓大街和城外的災民安置區擺攤設點,又在原址上設了一個攤點,找回了許多老客戶,生意比爆炸前好了許多。
張薔在莊子裡安置下來後,親自去了一趟災難現場,她並沒有下車,戴著大口罩,撩開車窗一條縫,沿著正陽門到宣武門之間的幾條大街,轉了一圈。
這一片的房屋,大部分都倒塌了,沒塌的,也成了危房,無法住人,許多商家,就在原來商輔的舊址上,擺攤賣貨。
街道上塵土滿天,往來的人們,無不灰頭土臉,不知道這些人的肺怎麼受得了?
張薔看了一圈,急忙轉回莊子去,京城這麼髒亂差,那麼多的官員,都看不到麼?
她在後宮幾個月,京師執行的,仍然是當初朱由校頒佈的救災條例,就沒有一位臣子提出災後重建的問題。
她只看到爭權奪利、拉幫結派、爭功諉過,逼天子下罪己詔,為魏忠賢立生祠……
劉鳴謙聽說裕妃娘娘回到莊子,特意趕來拜訪。
一來就給張薔跪下了:“感謝裕妃娘娘救命之恩……”
張泉忙上前扶起他,只聽屏風後面的張薔說道:“合該劉先生命大,端午節去看龍舟賽,這才逃得親朋的性命……
親朋中有住阜財坊的麼?”
娘娘這是不願意居功,也不願意聲張,劉鳴謙忙回道:“回娘娘,在下一位做絲綢生意的朋友,叫蘇應璧的,家住阜財坊。
得在下通知,一家人去城外走親戚,性命得以保全,只是房屋傢什,俱都炸沒了……”
“本宮看前門那幾條塌房的街道,重建的商戶很少,劉先生知道是什麼原因麼?”
“回娘娘,一是那幾條街上的鋪子,多是高門大戶的產業,那些人家,正忙著檢修家裡的院子,暫時無暇顧及。
另一些商戶,靠著祖上傳下來的鋪子收租過活,無力重修。
第三個原因,王恭廠一帶,住著許多匠戶,此次災難,許多人家被炸成了絕戶,就算有人想重修商鋪,也找不到足夠的匠人……
第四,如今磚石木料等建築材料,漲價得很利害,磚石漲了三四倍,木料更是漲得離譜,樑柱木料,災前只要八九錢一根,現在,已經漲到二三兩銀子一根,還買不到……
聽說,西山上的大樹,都快被砍光了。”
張薔明白了,高昂的人工和材料費,使得許多人無力重建商鋪,有錢的人,也不想做冤大頭啊,都在觀望,希望京城這波大修潮過去,人工和材料費降下來,再修不遲。
這得等多少年啊?幾日來的一些想法,逐漸在她心裡定型。
前世,她是一位投資人,最擅於整合各種資源,這一世,也要靠前世的技能吃飯啊。
她問道:“劉先生的當鋪裡,能籌集多少資金?”
劉鳴謙默算了一下,才回道:“回娘娘,三間當鋪,應該能抽出二十萬兩……”
只聽張薔說道:“少了,阿泉,咱們手裡有多少現金?”
張泉看了旁邊的劉鳴謙一眼,這才說道:“回娘娘,除了流動資金,能抽出來的,也就二十來萬兩。”
劉鳴謙聽了,咂舌不已:他劉家三代人,苦心經營,到如今,三間當鋪,才存下二十來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