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菊南山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章 族人,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后,種菊南山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沒幾天,坤寧宮總管太監王應昌,就送來了幾戶匠人。

兩戶木匠,男男女女總計十七口人;一戶鐵匠,雖然只有一家八口,但鐵匠的三個兒子,個個膀大腰圓,一看就是打鐵的好手。

兩戶泥瓦匠,會燒磚砌牆的那種。

王應昌把四十多人的身契交到張泉手裡,又說:“萬歲爺說了,這些人如果不夠,他再派人來。”

張薔把這批匠人安排在營房那邊居住,匠戶們一安頓下來,就開始照著張薔畫的圖紙,改造起廠房來。

另一邊,涿州,張家村。

正是枯水季節,亮馬河只剩下河中心一條淺淺的水道,兩岸裸露的河床上,鋪滿了鵝卵石,岸邊的蘆葦蕩裡,到處是收割蘆葦的人。

趁著冬閒,農家出來收割蘆葦,或編席,或蓋房,或當柴燒,在農民眼裡,就沒有無用的草木。

張家村全村老少齊出動,全都擁到到河灘上砍蘆葦。

張氏族長張友和,也揮著鐮刀在砍蘆葦,他孫子張邦文領著一個驛站的馬遞,從鎮上回來找他。

張邦文站在河邊的官道上,遠遠地衝張族長喊道:“阿爺,驛站的官爺給您送信來了……”

張友和站起身,手搭涼棚朝官道上看去,果然見孫子身邊,立著一個騎馬的人,那身裝扮他認識,就是驛站裡負責傳遞信件的馬遞。

張家村前幾年出去逃難的人不少,卻很少有人寄信回來,馬遞很少來村裡,但張族長是認得的,官府之人,得罪不得。

張友和邊往官道上走,邊高聲問:“哪裡來的信?”

他孫子扯著嗓子應道:“官爺說是北京來的,要您親自簽收。”

聽說北京來信,蘆葦蕩裡頓時冒出幾十個腦袋,都好奇地向岸上張望,那些前幾年有孩子賣進宮裡的人家,更是在心裡升起了希望。

有人丟下鐮刀,跟著族長往官道上跑,想第一時間知道北京來的訊息。

張族長收了信,身上沒帶銅錢,還是他孫子張邦文從書袋裡掏出十來枚銅錢,打發了馬遞。

來不及回村,張族長就坐在官道邊,四周圍滿了族人,個個臉上滿懷希望,張家村的孩子賣進宮十年了,終於有人往家裡寄信了……

張族長讀著信,淚流滿面:“張氏五女入宮,今僅餘阿薔一人,族中六男,僅餘泉哥兒、勝哥兒,餘者皆沒……”

周圍頓時響起痛哭聲,婦人們“哥兒”“姐兒”地哭喊著,男人們也掩面流淚。

只有張十五,還呆呆地望著族長,不敢置信地問:“友和大伯,你是說,我家薔姐兒,還活著?”

張友和點點頭:“信上說,薔姐兒還活著,泉哥兒和勝哥兒也活著,這信是泉哥兒寫的,還問起他的爹孃來著。

只可惜,泉哥兒和勝哥兒兩人的爹孃,前幾年逃荒,不知還在不在人世呢……”

張十五迫不及待地問:“友和大伯,信上說什麼來著?你快唸啊,我家薔姐兒是不是遇到難事了?”

張友和擦掉眼淚,對著嚎哭的族人吼道:“哭什麼?當初賣掉兒女的時候,不就管不了他們的死活了麼?那麼小的孩子……”

說著,自己也忍不住淚流滿面,哽咽道:“老天爺總算還為我張氏,留下三人,回去,都回去!去祠堂給祖宗磕三個頭,感謝祖宗對兒孫們的護佑……”

有人忍不住問道:“族長,快看看信上說什麼事了?”

張邦文從他爺手上接過信,看了看說:“讓族長挑選機靈的年輕人,上北京幫手……”

有人問:“三個孩子都在宮裡,難道是他們買了地?讓咱們去幫他們種地?”

幫文搖頭:“信上沒寫,只交待阿爺,有認字的最好。”

有人埋怨道:“這仨孩子,好不容易寫封信,又不把事情說清楚,白白讓人擔心。”

張友和問:“信上沒說讓去多少人?”

張邦文又從頭到尾看了看信,才搖頭道:“沒有,只說讓挑人去。”

有老成的人建議道:“也不知那邊的情況,我看還是先去幾個人,看看情況再說,萬一真要人,再回來領人去不遲。”

張友和點頭:“友清大哥的提議好,免得多花錢。”

張邦文又從信封裡取出一張紙:“他們還寄來了五十兩銀票,要咱們到縣城兌換成現銀,做為路上的花銷。”

張家村離京城只有兩百多里路,這對一輩子沒出過鎮子的鄉下人來說,是一段相當遠的路程,靠兩條腿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到不了

連城雪

周公的任務+番外

張鼎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