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農耕革命的希望田野
溫水泡好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0章 農耕革命的希望田野,穿越至五千年前的天才全能博士,溫水泡好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五千年前的古老時代,農耕方式原始而低效。廣袤的大地之上,人們在那一片片荒蕪的土地上辛勤勞作,然而所獲卻寥寥無幾。他們依靠簡單的工具,如粗糙的耒耜,和僅憑經驗傳承下來的粗糙方法種植莊稼,收成微薄得難以維持生計,飢餓的陰影常常籠罩在人們心頭,食不果腹成為常態。
林觀音穿越至此,望著那一片片亟待開墾和改良的土地,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他那堅定的目光中,透露出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和改變現狀的決心。“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林觀音深知農耕對於民生的重要性,他明白,只有從根本上改進農耕技術,才能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過上富足的生活。
他首先著手改進種植工具。當時,人們使用的耒耜不過是由簡單的木棍和石頭綁在一起製成,簡陋笨重,勞作起來十分費力。林觀音憑藉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觀察力,開始在腦海中構思一種更為高效實用的耕犁。
他日夜思索,在地上畫出無數的草圖,不斷修改完善。他選用堅韌的木材作為主體框架,又巧妙地融入了少量從礦石中提煉出的金屬部件,增強關鍵部位的強度和耐磨性。經過反覆的試驗和調整,一種新型的耕犁終於在他的手中誕生。
這種耕犁不僅更加輕便靈活,而且能夠深入土地,翻耕效果顯著提高。然而,新工具的推廣卻遇到了重重阻礙。
“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哪能說改就改?”一些思想保守的村民對此表示懷疑和抗拒。他們害怕新的工具會破壞土地的神靈,帶來未知的災禍。
林觀音並未氣餒,他深知改變人們的觀念需要時間和實際的成果來證明。他親自帶領一部分敢於嘗試新事物的年輕村民,在廣闊的田間示範新耕犁的使用方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握住把手,如何控制耕犁的深度和方向,汗水溼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動作依然堅定而有力。
經過實際操作,新耕犁的優勢逐漸顯現。它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土地翻耕,而且耕後的土地更加鬆軟平整,有利於種子的生長。看到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放下疑慮,接受並使用新耕犁。
解決了工具問題,林觀音又把目光投向了農作物的品種。當時種植的作物品種單一,多是一些適應力較弱、產量不高的種類,抗災能力也極為薄弱。一旦遭遇天災,往往顆粒無收。林觀音決定踏上尋找優良種子的征程。
他翻山越嶺,穿越茂密的叢林,走過湍急的河流,拜訪了周邊的許多部落和村莊。每到一處,他都仔細觀察當地種植的作物,與農民交流種植經驗。經過漫長的尋覓和精心的挑選,他終於帶回了幾種具有潛力的種子。
但新作物的種植也並非一帆風順。由於這些作物的生長習性和種植方法與當地傳統的作物有所不同,一開始,村民們按照老辦法種植,收成並不理想。
“失敗乃成功之母。”林觀音沒有被挫折打倒,他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親自在田間地頭觀察作物的生長情況,記錄每一個細節。他發現,新作物需要更合理的密植間距,才能充分吸收陽光和養分;輪作休耕可以讓土地得到恢復,提高肥力。
他教導村民根據不同的作物特性,合理安排種植時間和空間。同時,他還引入了灌溉技術,帶領村民挖掘水渠,將遠處的河水引入乾旱的農田。
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水渠挖掘過程中遇到堅硬的岩石,工程進度嚴重受阻。工具簡陋,人力有限,面對巨大的岩石,大家感到無從下手。
林觀音鼓勵大家:“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組織村民們一起想辦法,有人提議先用火燒,再用水澆,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岩石破裂;有人提出從岩石邊緣一點一點地挖掘,逐步突破。大家齊心協力,經過數日的努力,終於克服了這個難題。
隨著農耕技術的不斷改進,農田裡的莊稼逐漸茂盛起來。綠油油的麥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金黃的稻穗沉甸甸地彎下了腰。收成大幅增加,倉庫裡堆滿了糧食,人們的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
然而,林觀音並未滿足於此。他意識到,要實現可持續的農業發展,僅僅依靠眼前的豐收是不夠的,還需要解決土壤肥力的長期問題。
於是,他開始研究肥料的製作和使用。他帶領村民收集家畜的糞便、草木灰和腐爛的植物枝葉,經過發酵和處理,製成有機肥料。他向大家解釋道:“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