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是誰救九江的百姓?
狷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4章 是誰救九江的百姓?,八歲小娃,搬空渣爹庫房跟著外祖一家去流放,狷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景春熙輕蔑地笑了笑,一路跑過來看到道路的狀況,知道陶瓷沒辦法往城裡運後,她改變主意了。
她得為百姓做好事,得先保證百姓們不餓死。
有空間那麼大的助力在,做利國利民的好事何必遮遮掩掩,還要顧忌那些狗官?給他們斬立決十次都不為過。
“你們別指望朝廷和上頭那位了,能把你們害得那麼慘,這麼大一座九江郡能圍著像個鐵桶一般兩年的,不是皇親貴胄,劉老爺以為還有誰能夠做得到?”
沒想到小小的丫頭,也敢出說出百姓不敢說出來的話。
劉廣發五六十歲的人,那是哭得老淚縱橫:“我們如何能想不到?不過是沒有辦法罷了,嗚嗚嗚……。”
可能是覺得在小丫頭面前哭泣太沒有面子,劉廣發發洩了幾聲,聲音一下變成了嗚咽。
他抹了最後一把淚後抬起頭,收起了懷疑的表情,看著小丫頭目光都親切了好多。
他猛然問道:“是哪位大人在救我們九江百姓?”
景春熙:“這個……”
沒想到劉廣發會忽然問出這句話,景春熙一下語塞。她自然是不敢自報家門的,說了別人也不會相信,可又不想白白便宜了別人。
微微皺眉,沉思了片刻。她知道,自己必須說些什麼,哪怕只是一個模糊的答案,也能讓九江百姓們心中有個方向。
沉思了一下,忽然想賣陶金一個好,說:“自然是在潯陽城裡,和狗皇帝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人家。”
她故意說得含糊其辭,但又暗示得恰到好處。
這樣說出來,百姓自然會往深處想,怎麼都會想起慘遭滅門之災的陶家,雖然不會絕對相信,但總會有點揣測的。
畢竟說是滅門,誰又能保證當初沒有漏網之魚?畢竟大戶人家之間,各種關係盤根錯節,誰知道陶家有沒有留下後人,又或者有沒有人暗中為他們報仇呢?
如果陶家好名聲以後在百姓口中代代相傳,不知道陶金心裡會不會得到些許安慰!
而且嶺南離九江一兩千裡,路上查不出任何的痕跡,人家也不會無緣無故懷疑到陶金那一家頭上。
畢竟那麼多的糧食,不可能憑空出現,陶瓷也不會無故消失。
過後他們一走,百姓們肯定會越傳越玄乎。
可能會想到是神仙救了他們,抑或是陶家的冤魂看不得百姓受苦,看不得官府欺壓百姓,死了都要從棺材板裡跳出來把那些狗官解決了。
聽到景春熙的一席話,劉廣發早就心潮澎湃,在他眼裡,景春熙已經不是個小丫頭,而是來救他們、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活菩薩。
他想明白了,幫他們的人不好出面,所以才會只派個乳臭未乾的小丫頭來辦事。這樣既能掩人耳目,真正事發也無從追究。
怕是到時候有人漏嘴說出是個八九歲的小丫頭來救的場,皇宮那位也不會相信。
“你們若能做到這樣,我們也豁出去了。最多不過兩日,賤民我就可以把幾個大商行的東家說通,我們肯定要把這筆買賣做成。
只是……只是……,我們何時可以賣糧?”
這次劉廣發都自稱“賤民”了,怕是真誤解了她背後的勢力,景春熙心裡暗暗發笑。
其實劉廣發的內心已經在迫不及待。如果正如小丫頭所說:狗官們都死了或失蹤了,守門狗也都沒有了,他們還怕什麼?
“我們先約定五天吧,我儘量在五天裡給足你們糧食,但是這五天裡你們還得做兩件事。”
“什麼事?”
以為又是提什麼條件?劉廣發的心緊了緊,看著景春熙的眼睛都有點變了。
他真是被那些狗官壓榨怕了,生怕小丫頭又生出什麼心思來。
“你們手上有多少陶瓷能換多少糧食,總不能是筆糊塗賬,親兄弟也要明算賬的。”
劉廣發掏出帕子,擦了擦剛剛冒出來的冷汗。連聲說:“這個自然,這個自然!誰家做買賣手中沒有一本帳,所有數量最遲明日可以給你們。
只是,只是,再遲個一天可以嗎?後天早上拿過去,可行?”
看景春熙眼裡有疑問,劉廣發又解釋說:“村子裡的人大多都是本家,附近村子也都有沾親帶故的,我們也不能不管他們死活,景小姐能不能幫他們的陶瓷也收了?”
劉廣發的語氣裡明顯帶著懇求,生怕景春熙不同意。
景春熙心想,這劉廣發人還算不錯,起碼不是發財後六親不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