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他想要了解她的一切
非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章 他想要了解她的一切,外室只想原地躺平,你們惹她幹嘛,非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嚴殊看著羅詩杳,眼中閃過一絲讚賞,心中對她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
羅詩杳見嚴殊這次沒有像平時那般,一言不合就直接將她的話駁回,索性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全部說了出來。
當前一切問題的根源皆是因為流民沒飯吃才引起的。
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唯一的渴望就是能夠填飽肚子。
在飢餓的驅使下,他們不惜鋌而走險,繼而造成社會的動盪和不安。
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需弄來糧食,才能安撫住那些災民。
糧食是生命的源泉,是穩定民心的關鍵。
只有讓災民們有飯吃,他們才會停止暴動,重新迴歸正常的生活。
羅詩杳深知這一點,她明白只有解決了糧食問題,才能真正化解這場危機。
近些年來,諸國混戰不止。
戰爭的消耗使得國庫和糧倉逐漸空虛,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天災,大盛已經拿不出多餘的糧食來。
國家拿不出來,那隻能從其他渠道想辦法。
戰亂使國家捉襟見肘,相反,那些富裕的家庭,為了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必定在家裡囤有不少糧食。
尤其是被大盛納入版圖的大周地區,土地肥沃,繁華富庶。
那地方的百姓在過往的安穩生活中積累了豐厚的財富,他們經歷過繁榮,也深知危機隨時可能降臨,更加明白未雨綢繆的重要性。
所以,他們會更加用心地儲備糧食等物資,以確保在動盪時期能夠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然而,沒有人會輕易將自己家裡的囤糧拿出來表忠心。
換而言之,人家為什麼要白白拿出自己家的糧食呢?
朝廷雖然說是會對捐錢捐物、施粥賑濟、提供住所的組織或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以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救助工作中來。
可為什麼最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呢?
大盛連年征戰,致使國庫空虛。
朝廷既拿不出多餘的錢購買大量的糧食,也不會給那些參與救災的家族或個人太多獎勵。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積極性自然難以被充分調動起來。
畢竟,參與救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如果沒有足夠的回報,誰又會願意主動伸出援手呢?
前朝也曾發生過如此規模的天災,當時的統治者為了彌補財政困難,舉行過捐納。
這一舉措在當時或許看似是一種應急之策,然而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捐納說白了是捐官,就是統治者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物以取得爵位官職。
這種方式雖然在短期內為政府帶來了一定的資金,但卻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捐納導致官員腐敗,賄賂公行,貪汙成風。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捐一個知府所花的銀子,與薪俸相比,九牛一毛。
那些透過捐納獲得官職的人,往往並非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他們為了儘快撈回本錢,不惜收受賄賂,剝削民脂民膏……
吏治一壞,雞鳴狗盜,各種社會問題隨之出現。
正因如此,今朝才沒人敢提以捐官來彌補財政困難的辦法。
羅詩杳卻從古代的捐官制度想到了其他辦法。
這個辦法就是,凡捐錢糧者,由朝廷統一登記表彰,獎勵是給予那些家族的子弟在科考時給予一定的加分。
這一舉措巧妙之處在於,朝廷不用出一分錢,卻能給予捐贈者一種特殊的回報。
而且,加的分不算多,那些蠢笨無才者,即便加了分也不會榜上題名。
其實,這更像是給那些平時學問尚可,但是差一點運氣的學子送的運氣分。
對於這些學子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他們的才情本身就不差,只是離那個線差了一點點。
而對於那些豪門富戶而言,他們為了家族的前途,必然會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
畢竟,家族的繁榮昌盛與子孫的前途息息相關。
當然,也不能損害那些寒窗苦讀的寒門子弟的利益,不如向皇帝提議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
這樣既保證了科舉取士的目的,還能以科舉拉攏人心,讓廣大學子感受到皇恩浩蕩。
透過這樣的方式,朝廷既解決了財政困難,又贏得了民心,可謂一舉兩得。
當糧食有了,就是分配問題,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