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地二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章 立威之戰:後周攻後蜀六,亂世梟皇:柴榮,奮鬥地二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黃花谷之戰,猶如一道沉重的分水嶺,深刻地改變了後周與後蜀之間的戰爭格局。此役,後周軍隊以雷霆萬鈞之勢,展現了其強大的戰鬥力和戰略智慧,不僅擊潰了後蜀精心佈防的防線,更在心理上給後蜀將士造成了難以磨滅的震撼。戰鼓擂響,硝煙瀰漫之中,後蜀軍隊計程車氣瞬間跌至谷底,軍心渙散,如同驚弓之鳥。駐守在馬嶺寨與白澗計程車兵,一聞前線戰敗的訊息,紛紛喪失鬥志,不顧一切地“退奔”而去,連素來以勇猛著稱的蜀將李廷圭、高彥儔也未能倖免,他們率領殘部遠遁青泥嶺,試圖尋找喘息之機。
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裡,蜀國大將韓繼勳站在秦州城頭,望著四周敵影重重,心中湧動著前所未有的絕望與掙扎。秦州城,這座曾經固若金湯的戰略要地,如今卻如同孤島一般,孤懸於敵後,四面楚歌。面對敵軍日益逼近的鋒芒,以及城內糧草不濟、士氣低落的困境,韓繼勳做出了一個震驚朝野的決定——他非但沒有選擇背水一戰,以死報國,反而以城池難以堅守、保全有生力量為由,不顧將士們的驚愕與不解,毅然決然地捨棄了這片重要的軍事據點,隻身一人,快馬加鞭逃回了成都的溫柔鄉中,將一座空城、一城百姓以及無盡的疑惑與憤怒,留給了堅守在此的觀察判官趙玭。
趙玭,這位曾在前中原王朝(後晉)立下赫赫戰功的忠誠將領,他的眼神中既有對過往輝煌的懷念,也有對現實殘酷的清醒認識。他深知,後周軍隊的鐵蹄之下,無不彰顯著其精銳與勇猛,而秦州城內的守軍,無論是人數還是裝備,都已遠遠無法與之抗衡。在無盡的思考與權衡之後,趙玭做出了一個艱難而明智的選擇——順應時勢,舉城投降。這一決定,雖在當時看來或許有悖於傳統忠義之道,但實則是對城中軍民生命財產的最大保護,也是對未來局勢的一種深刻洞察。
隨著秦州城在晨曦中悄然易幟,其城樓上飄揚的旗幟由青藍轉為後周的赤金,這一幕不僅標誌著軍事要塞的易主,更像是後蜀堅固防線上被利刃猛然劃開的一道觸目驚心的裂痕。風,帶著幾分蕭瑟與不安,穿城而過,似乎在低語著即將到來的風暴;雨,細細密密地落下,如同天地間最溫柔的嘆息,卻也掩蓋不住局勢的急轉直下。後蜀的疆土,在這風雨交加的背景下,更顯得孤立無援,搖搖欲墜。
斜谷之中,蜀軍曾寄予厚望的部隊,此刻卻如同失去了領航燈塔的航船,在茫茫大海中盲目徘徊。他們的眼中,曾經燃燒著不滅的戰意與對勝利的渴望,如今卻只剩下迷茫與絕望。號角聲不再激昂,取而代之的是低沉的嗚咽,伴隨著撤退的腳步聲,在山谷間迴盪,顯得那麼沉重而無力。士氣,這支軍隊的靈魂,已被失敗的陰影徹底吞噬,降至了前所未有的冰點,彷彿連空氣都凝固了這份沉重。
將領們心照不宣,秦州的失守,不僅意味著一個軍事要地的喪失,更是後蜀戰略佈局中的一顆關鍵棋子被無情拔除。它如同一座橋樑的崩塌,讓後蜀的防線變得支離破碎,再難形成有效的抵抗。他們深知,失去了秦州這一戰略支點,就如同被抽去了脊樑,後蜀在廣闊的戰場上,將難以抵擋後周如潮水般洶湧的攻勢。
後周的軍隊,猶如一頭被徹底激怒的猛獸,其攻勢之猛烈,彷彿狂風驟雨,席捲而來,勢不可擋。他們憑藉著強大的國力與精良的裝備,一步步逼近後蜀的心臟地帶,每一次衝鋒都伴隨著震耳欲聾的戰鼓聲和震天動地的喊殺聲,讓人心生畏懼。
而蜀國,面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就像是被巨浪拍打的礁石,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堅韌與頑強。士兵們的眼中,除了疲憊與恐懼,更多的是對未來的迷茫與無助。他們開始懷疑,這場戰爭是否還有繼續的必要,是否還有勝利的希望。在這股絕望的情緒蔓延之下,蜀國的抵抗意志被一點點消磨殆盡,最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歷史的車輪無情地從他們身上碾過,留下一道道無法癒合的傷痕。這片曾經繁華、充滿生機的土地,如今卻滿目瘡痍,成為了戰爭犧牲品的又一例證。
在古老而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成州與階州,這兩座屹立於後蜀邊陲的堅固堡壘,曾是後蜀政權抵禦外敵、維護安寧的重要屏障。它們依山傍水,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隨著後周大軍如潮水般洶湧而至,鐵蹄聲震破了山川的寧靜,成州與階州的守軍,在強大的軍事壓力與內部動搖的雙重打擊下,最終選擇了放下武器,向不可一世的後周軍隊投降。這一連串的失利,如同多米諾骨牌般,讓後蜀的防線瞬間變得千瘡百孔,局勢急轉直下,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周世宗柴榮,這位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