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地二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七,亂世梟皇:柴榮,奮鬥地二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挺拔,立於高臺之上,周身環繞的是全副武裝、肅穆以待計程車兵,他們手中的長矛與盾牌在陽光下閃耀著冷峻的光芒,營造出一種不怒而威、令人心生敬畏的氛圍。
世宗的眼神深邃而銳利,彷彿能洞察人心,他緩緩開口,每一個字都如同重錘般敲擊在鍾謨與李德明的心頭。他的話語中,既蘊含著對南唐自稱唐朝後裔,卻在實際行動上背離了中原悠久禮儀與文化的深刻諷刺,那語氣中帶著幾分不屑與遺憾,彷彿是對往昔輝煌的一種追憶與對現實墮落的無奈。同時,世宗也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南唐近年來與遼國勾結,捨近求遠,企圖借外力自保而非自省自強行為的不滿與憤怒。他的聲音沉穩有力,每一個音節都透露出作為一代雄主的威嚴與決心。
在表達完這些情感之後,世宗直接而明確地告知鍾謨與李德明,自己並非那些耳根子軟、易於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的諸侯。他強調,真正的誠意與和解,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需體現在行動上。他直言不諱地要求,唯有南唐的國主能夠親自前來,向中原王朝表達誠摯的歉意與悔過,方能彰顯其改過自新的決心,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平息這場因誤解與野心而起的干戈,讓兩國重歸於好,共謀和平與發展的大計。這番話,不僅是對南唐使者的嚴正警告,更是對天下展示了他作為一位明君,對於國家尊嚴與和平的堅定立場。
這番言辭,猶如鋒利的劍刃劃破沉寂的空氣,字字句句擲地有聲,氣勢之磅礴,彷彿能撼動山河,讓在場的鐘謨與李德明二人不禁面面相覷,眼神中交織著震驚與無奈。他們的臉上失去了往日的從容,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既有對對方言語犀利、邏輯嚴密的敬佩,也有對自己國家處境堪憂的深深憂慮。鍾謨的眉頭緊鎖,彷彿能擰出水來,而李德明則是嘴唇微顫,幾次欲言又止,最終只能化作一聲沉重的嘆息。
他們心中驚駭不已,這份驚駭不僅僅來源於對方那不容置疑的強硬態度,更在於他們清晰地意識到,此番求和之行,原本就荊棘滿布,而今更是雪上加霜,變得異常艱難。對方的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狠狠地敲擊在他們的心頭,讓他們不得不正視那即將面臨的種種挑戰與困難。
然而,作為使者,他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即便心中波濤洶湧,也只能強壓下所有的情緒,默默接受這份沉重的命令。他們整理好衣襟,將周世宗的嚴詞警告銘記於心,那不僅僅是言語上的威懾,更是對兩國未來關係的深刻考量與佈局。
匆匆之間,兩人踏上了返回金陵的路途,腳步雖急,卻難掩內心的沉重。他們知道,等待他們的不僅是李璟的詢問與期待,更有可能是朝野上下的議論紛紛與未來的未知變數。但無論前路如何坎坷,他們都必須將這份資訊準確無誤地傳達給李璟,因為這是他們作為使者的使命,也是兩國間不可迴避的現實。
而這場對話,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交鋒,更是兩個國家意志與智慧的碰撞。它像一顆石子投入了歷史的長河,雖然只是瞬間,卻激起了層層漣漪,最終悄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後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或許會被這段言辭的犀利與氣勢的磅礴所震撼,更會為這背後所隱藏的複雜國際關係與深刻歷史背景而感慨萬千。
相關人物介紹:
韓令坤(923年-968年5月2日 ),字德順。磁州武安縣(今河北武安)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將領。
韓令坤最初隸屬後漢重臣郭威(後周太祖)帳下。後周建立後,為鐵騎散員都虞候、控鶴右第一軍都校等。後周世宗即位,升至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定武節度使。顯德二年(955年)至顯德五年(958年)間,參與淮南之戰,先在正陽大破南唐,後攻取揚州、泰州,屢立戰功,累加鎮安節度使。顯德六年(959年),受命疏通陳潁漕運。又隨世宗北征遼國,奉命守衛霸州。宋朝建立後,移鎮天平軍,加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同平章事,成為禁軍統帥。宋太祖親征昭義鎮李筠之亂時,他率兵駐屯河陽,後從討淮南叛藩李重進。次年返京議功,被解除禁軍兵權,出任成德節度使,封南陽郡公。他鎮守常山七年,使北疆安寧。
乾德六年(968年),韓令坤去世,年四十六。追封南康郡王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