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頭上的貓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2章 暗流湧動!,眉山蘇氏,蘇允最賢,牆頭上的貓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並不想花太多時間在科舉上,他想盡快將四書給注出來。
有了四書集註,他蘇允將會成大宋一朝最為牛逼的經義大家,都不用加之一了。
甚至可以嘗試著將四書集註提前作為科舉題庫,這個事情比考個狀元郎可有意義得多。
當然,蘇允不想當狀元是因為他不想嗎?
嘿嘿。
對於蘇允來說,四書集註只需要花時間花精力,他就一定能夠寫出來,但考狀元麼……只能說是嘿嘿了。
別人認為蘇允才華橫溢,是天才,但蘇允才知道自己是個什麼玩意。
無非是比別人多了千年的積累以及見識,然後這腦子還算是比較好用一點,其餘的……嗯,武力值比較高,皮囊比較好看,腰纏萬貫,腰纏巨蟒……但這些並不能保證他能夠考上狀元郎。
狀元郎對蘇允價效比太低,所以不要也罷。
啊,對對,就是價效比太低,所以蘇允他不想當狀元郎。
所以,只要糊弄過去,搞個進士出身,大吉大利矣。
便在蘇允惡補科舉知識的時候,宮內派人來通知他七月二十參加宮內的小經筵。
知道了這個訊息之後,蘇轍與章惇都極為高興,然後讓蘇允不要補習了,他們兩個人輪番給蘇允講經筵上的注意事項,甚至還依照經筵的方式舉辦了幾場演講。
至於科舉嘛,那也沒有什麼重要的,下次再考就是了。
畢竟《孟子集註》能夠上小經筵,代表著官家對《孟子集註》的認可,上了小經筵後,《孟子集註》便算是半個顯學了,而蘇允經義大家的身份,也算是有了官方備註了。
這才是正經事。
蘇轍與章惇雖然沒有沒有在經筵上講過經,但要麼有旁聽過,要麼曾經整理過資料,所以並不陌生,所以亦是可以指導蘇允的。
就在蘇允接受指導的時候,小經筵的訊息亦是傳揚開來。七月十四日。
早朝之後,參知政事張璪至崇政殿求見趙頊。
趙頊請張璪進來,才剛立定,張璪便問道:「陛下,聽說你要請一布衣來經筵給您講經?」
經筵這個制度從西漢時候便出現,但並沒有形成制度,真正形成制度,乃是從好學的宋真宗開始。
真宗也就是那個寫勸學詩的帝王,一首勸學詩,讓宋人的讀書考科舉情懷高漲。
真宗為了好好讀書,還專門設定了侍讀官的選拔標準和名位待遇,他們都享有翰林學士的同等待遇。
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經筵這種方式,漸漸形成了制度流傳下來。
而到了仁宗時候,因為仁宗年僅一十三歲就即位了,怎麼對這位小皇帝進行教育,成為手握實權的章獻劉太后和滿朝士大夫都十分關心的問題。
仁宗即位當年,劉太后就下詔:「皇帝聽斷之暇,宜召名儒講習經書,以輔聖學。」
於是,從當年開始,翰林侍讀學士孫奭丶龍圖閣學士馮元就開始給仁宗講《論語》,李維和晏殊每天陪著他讀書。
而這就是小經筵制度的確立。
制度既然確立,那讓誰來講經,這亦是有規章制度的,雖說一再放寬條件,但從無布衣能上經筵的,這也是為什麼張璪敢當面質問趙頊的原因。
(即便是後來哲宗初立,程頤去崇政殿說書,當時號稱布衣,但實際上他身上亦有寄祿官階。)
因為這事情,是趙頊做得不對。
趙頊點點頭道:「朕前些時日臥床,已經有好些時日沒有開經筵了,如今身體稍微好些,也不能太長時間不讀書,便想召個小經筵讀讀書。」
張璪道:「陛下想要讀書可以理解,然朝中有經筵之臣一十四人,而侍讀十人,官家屬意誰,請其來講便是,何必破壞規矩,去請一個布衣來講呢,朝廷從沒有這樣的定例,還請陛下三思。」
趙頊抬眼看了一下張璪,道:「張侍郎,朕請蘇允自然是有原因的,朕前幾日,聽說太學發生鬥毆事件,調查了一下,發現是因為一本叫《孟子集註》的書引起的,所以才萌生了想要聽一聽這集註的想法,呵呵,張卿,我聽說你家兒子也參與了?」
張璪聞言神色微微一變,趕緊道:「臣不知那逆子在太學不思讀書,竟然膽敢去參與鬥毆,臣回家定當以家父伺候他。」
趙頊點頭道:「是該教育教育,朕就不追究此事了。」
張璪拱手道:「不過此事……」
趙頊看了一下張璪,道:「此事雖然不太合規矩,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