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頭上的貓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4章 開封府通判!(5k大章哈),眉山蘇氏,蘇允最賢,牆頭上的貓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西轉運使,這比開封知府可爽利多了。
開封知府就不是人乾的活,老夫幹了兩年,感覺都老了十歲。
去地方上享享福,到時候再回朝,可能就能夠上六部主官了,這不是壞事情。
倒是你,一入官場便是開封府通判,這是好事,但亦是難事,實在是說不上是好事還是壞事。
依我想來,最好是你從地方州縣開始幹起,一步一個腳印,反而是好事情,現在雖然起步高,但開封府之事過於麻煩。
就連浸淫官場多年的人,在開封府裡面做事,亦是戰戰兢兢,何況是你一個官場新丁,唉,不容易啊,不容易!」
隨後胡宗俞與蘇允交代了不少事情,比如說在官場上應該如何如何之類,胡宗俞沒有在科舉上教蘇允什麼,但這會兒卻是教了不少的官場經驗,也算是盡了老師的職責了。
胡宗俞雖然說他很是慶幸脫離開封府,但心底下其實五感雜陳,畢竟通常來說,擔任開封知府後,下一步便是要成為宰執,他卻還是要去地方一趟,以後還回不回得來,那都是未知數。
而蘇轍亦是心下複雜,從御史到起居郎,自然也是高升,但他亦是知道,他的高升又是得益於他的好侄兒蘇允。
蘇允卻是沒有太多時間感慨,因為他很快就得去開封府報到了。
說實話,蘇允心下是有些忐忑的,他想過中了進士後會當官,而且是一個州的二把手,相當於後世的一個市的二把手,但沒想到這個市是京城二把手。
好家夥,屬實有些嚇人了。
嗯……你大學畢業後考公,然後考了個京城公務員,然後直接當上了京城二把手,哈,就問你怕不怕!
通判可不是一般的官員,名為知府副手,實則乃是監州,專門用來監視知府的。
趙匡胤透過兵變奪取後周政權以後,逐漸消滅割據勢力並統一全國。
面對偌大的疆域,為了穩定人心和鞏固政權,設定了通判。
宋代通判制度開始於乾德元年,宋太祖在率兵平定湖南丶荊南等地後,下令讓刑部郎中賈玭等官員,到湖南諸州擔任通判這一職位。
對於那些舊官僚,既不能都廢除也不能放任不管,所以設定通判分權制衡。
第二年,原後周轄區內的四十三個州府都設定了通判。
之後的十幾年,宋朝先後滅掉後蜀丶南漢丶南唐等政權,並且在這些新兼併的地區都設定了通判。
通判與知州同領州事,職掌兵民丶錢穀丶戶口丶賦役丶獄訟審理等事務。
各州公文,知州須與通判一起簽押,方能生效。
也就是說,通判雖然不負責具體事宜,但他有一票否決權利。
通判還有權監督和向朝廷推薦本州官員,如果知州不法,通判可以奏告朝廷。
所以通判通常有【半刺】的別稱,也就是所謂的【半個刺史】。
蘇允屬實有些忐忑。
就如胡宗俞所說,他就是個官場新丁。
雖然蘇允對官場的事情不算陌生,但的的確確是第一次進官場,在外面看著好像是那麼一回事,但真正進入官場,那還真是不知道會如何呢。
幾日之後,蘇允來到了開封府衙。
一般來說,開封百姓不會稱其為開封府衙,說起時候,總是稱之為南衙。
並不是因為尚書省在大內之南,稱「南省」,「南衙」猶「南省」之意;
也不是因為開封府在皇宮之南而得名,更不是因為開封府治在宰相丶樞密使居住的東西府及尚書省的南邊,人們習慣上稱之為南衙;
而是因為宋太宗府邸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北宋王朝建立後,趙匡胤封其弟趙光義為晉王,當時晉王府邸的府址在大內和開封府治的南邊。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以其弟晉王趙光義為開封府尹。
晉王趙光義出任開封府尹後,不到開封府治去辦公居住,而是在自己的府邸處理政務。
自此,不僅宋太宗別號「南衙」,而且開封府和知開封府者也均別稱「南衙」。
比如說之前的胡宗俞,別人可以稱他為胡知府,亦可以稱呼他為『胡南衙』,以區別他跟一般知府。
蘇允輕輕吁了一口氣,想起了胡宗俞跟他說的一番話:「……南衙機構繁雜,爭鬥太多,光是裡面的官員,便讓人聽得頭昏腦漲。
這個衙門裡,有一個知府丶一個通判,四五個判官丶司錄參軍丶六曹參軍丶左右軍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