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頭上的貓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3章 授官宣義郎!,眉山蘇氏,蘇允最賢,牆頭上的貓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進士的快樂是激烈而持久的,這種快樂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被蘇允更加清晰地感受到。

先是參加「期集」。

所謂期集就是在授官之前,新登科的進士聚集在一起舉行一些活動。

這些活動豐富多彩,包括朝謝丶登黃甲敘同年丶拜謁先師先聖丶賜聞喜宴丶編刊同年小錄丶立題名碑等等。隨後是朝廷安排舉辦的賜綠袍靴笏丶導從前引丶朝謝皇帝丶賜聞喜宴丶賜御製詩丶編登科錄丶立題名碑丶釋褐授官等恩榮。

宋朝貢舉期集頗為隆重,其中以朝謝丶賜聞喜宴和釋褐授官更為突出。

原本唐代科舉進士放榜之後,首先需要拜謁宰相,這樣很容易造成結黨營私丶朋黨之爭,到了宋代明令禁止應舉士人向知貢舉謝恩。

不過諷刺的是,宋代禁止應舉士人向知貢舉謝恩,但是黨爭卻是歷代之最。

一連串的活動下來,即便是蘇允身體之強健,亦是感覺疲倦不堪。

倒不是身體吃不消,關鍵是他作為三元及第的狀元郎,幾乎什麼活動,他都是其中的中心,每天要應對成百上千人,精神上的確是頂不住。

不過釋褐授官之後,活動總算是消停了下來。

宋朝貢舉的最大恩榮是釋褐授官。

唐代明經丶進士及第之後,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還不能直接入仕做官。

必須再經過吏部銓選考試,合格後才能授予官職,脫去粗麻布衣,換上官服,即所謂「釋褐授官」。

因而,唐代許多士人明經丶進士及第多年之後,仍為一介布衣,未能釋褐授官,以致有出身二十年而未獲祿者。

如一代文豪韓愈,就是這樣的倒黴蛋。

貞元八年他進士及第,因為吏部的考試不合格,磋砣三年,尚未入仕。

於是貞元十一年他三次上書宰相而求仕,自稱四舉於禮部乃一得,三選於吏部卒無成。

希望能透過當朝宰相的論薦獲得一官半職,結果是三次上書均不獲垂憐。

他只好離開京城長安,到宣武軍節度使董晉的麾下做幕僚,被闢署為觀察推官,才踏上了仕途。

這樣的慘痛經歷在宋代是不可能發生的。

宋初承襲了五代以來的規則,但自太平興國二年開始,進士丶諸科及第丶出身者可以不經關試皆釋褐授官。

按照慣例,第一丶第二等進士並九經授將作監丞丶大理評事,通判諸州。

同出身進士及諸科,並送吏部,免選優等注擬初資職事丶判司簿尉。

有宋一代,科舉選拔出來的官員還是比較講究實幹的,大多數新進士都會被外放做官。

考得比較差的可能會去當知縣;

考得比較好的,可以當知州判官。

朝廷按照慣例授官,第二丶第三人授大理評事,併為諸州通判;

第四丶第五人授秘書省校書郎丶籤書兩使判官廳公事;

第六名以下第一甲授兩使職官。第二甲授初等職官。

第三丶第四甲授判司簿尉。第五甲守選,待授官。

然而有一個人卻是例外,便是新科狀元郎蘇允,直接授宣義郎(改制前叫將作監丞)。

看著與眾不同,但其實也算是慣例了。

太祖開寶六年,創立殿試製度,進士及第所授官階有所提高。

既然是有例可循,便不算破格。

不過到了要給蘇允具體差遣的時候,卻是發生了一些爭執。

趙頊不想讓蘇允去地方上當通判,想把他留在京城,給一個在京城的差遣。

至於原因自然是想要讓蘇允進資善堂,執教他的兒子。

但這畢竟前面沒有慣例,趙頊於是將門下省的主官叫來,暗戳戳的問了一下,沒想到直接讓人給頂了回來。

人家也是振振有詞的:「……狀元郎通判諸州乃是慣例不說,這本來便是培養進士們的意思。

讓他們先在通判的位置上,可以不必先幹實事,但卻可以透過監督知州,不斷地思考揣摩作為主官的職守,可以獲得許多的經驗。

等到稍微成熟,再讓他們回到朝廷,讓他們在朝廷中樞觀天下政事,以提高他們的眼界,乃是從微觀處至宏觀的進步。

等他們在中樞開闊了眼界,再放出去當主官,如此迴圈往復,宰相之才便培養出來了。

官家您卻想將狀元郎留在京城,京城能給他一個什麼差遣?

什麼差遣能夠讓他們快速的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雲楓的故事

雨霖鈴

神級插班生

如墨似血

神運貔貅爆紅娛樂圈

西米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