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食蝗蟲耶
九尾糊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62.食蝗蟲耶,[三國]太后篡位進行時,九尾糊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亂世之世,蝗患頻仍,哀鴻遍野,史不絕書。
就上官婉兒知道的蝗災,漢末三國就發生過十多次。
初平元年,歲逢旱蝗,赤地千里,而常林獨擅豐饒,慨然散粟,鄰里共沾其惠,德聲遠播。
未幾,興平元年,天象異變,地震頻仍,日食蔽空,帝避正殿,寢兵息政,以祈天祐。
是歲,蝗災肆虐,載於史冊,曹操、張邈、夏侯惇諸公事蹟中皆有跡可循,《後漢書》與《獻帝春秋》亦詳述其慘狀。
谷價飆升,至一斛五十萬錢,人間慘劇,至於易子而食。
興平二年,蝗蝻復起,天旱無雨,禾稼盡毀。
後宮尚需煮棗菜以度荒年,軍中將士離心離德,國勢日蹙,民不聊生。
及至建安二年,蝗災更擴至江淮,饑饉相望,人相食之慘景再現。
建安八年,戰亂不息,鎧甲生蟣蝨,復加旱蝗交侵,糧倉告罄,行路無裹腹之資,上下交困,民心動搖,知國將不國。
此年,袁譚乞援於曹操,亦可見時局艱危。
延康、黃初年間,蝗蟲再度肆虐,冀州尤甚,民食不果腹,曹丕遣杜畿開倉賑濟,以安民心。
辛毗更力阻遷徙之議,恐百姓流離失所,更添饑饉之苦。
嘉平之際,曹魏末年,天災人禍並至,生蟲蝗而五穀不登,國運日衰,其兆已顯。
至晉武帝泰始、咸寧之時,蝗患依舊,天變示警,而權臣荀、賈之流,或歸咎於政,或罔顧民生,實乃亂世縮影。
其實想想,現在會發生蝗災也正常。
為何會發生蝗災呢?
連年亢旱與洪澇交替肆虐,田疇龜裂,河湖橫溢,稼穡不保,百姓嗷嗷待哺,此乃蝗災先兆。
彼時,天地不仁,萬物凋零,自然之序已亂,為蝗蟲之滋生埋下禍根。
又數年間,中原大地烽火連天,諸侯割據,戰禍頻仍。
鐵蹄所至,良田化為焦土,沃土淪為荒原。
此等荒蕪之地,雜草叢生,溼氣鬱結,正合蝗蟲繁衍之所需。
蝗卵潛藏於土,靜待時機,一旦條件成熟,便如星火燎原,不可遏制。
再者,中原政局動盪不安,諸侯間為爭權奪利,相互攻伐,無暇顧及民間疾苦。
府衙官員或忙於戰事,或貪腐成風,對百姓生計置若罔聞。
是以,雖有蝗蟲肆虐之兆,而無人預警,無策應對。
蝗蟲得以從容生長,自卵而幼蟲,自幼蟲而成蟲,終成漫天飛舞之勢,遮天蔽日,所過之處,禾苗盡毀,民不聊生。
如今是建安七年,蝗災之患,尚屬遙想,未至肆虐之境。
郭婉記得明年才是飛蝗肆虐之年。
但馬椒言之鑿鑿,謂田間已現蝗卵之兆,此事非虛,做不了假。
蝗災之烈,常於來年肆虐,未料其兆已顯於今歲,實乃天時不測,當早作綢繆。
既然已有蟲卵,那便未雨綢繆不了一點。
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少來日飛蝗肆虐之時的損失。
“及至冬麥垂首,金黃滿野,吾欲其收後,易稼為速熟之植。”
郭婉輕撫麥穗,轉眸望向婁圭與馬椒,繼續說道,“彼時,天地將轉,蟲害或起,速熟之物,可解燃眉之急,亦能保吾食無憂。”
婁圭聞言,目露讚許之色,點頭道:“主人所言極是,未雨綢繆,實乃智者所為。但是,何種作物,可堪此任?”
馬椒亦介面問道:“確是如此,吾等皆非農耕之人,還請女郎明示,以解我等之惑。”
郭婉微微一笑,手指輕敲麥稈,沉思片刻後說道:“昔日,陳府君治蝗之時,亦曾教民種植豆、瓜等物,此皆生長期短,且能驅蝗之良品。”
“吾意可效仿之,於冬麥之後,遍植此等作物,一來可補糧食之不足,二來或能減輕蝗患。”
瓜、豆之屬,生息迅速,週期短暫,實為蝗患迫近之際的種植佳選。
其生長之速,猶如春風化雨,轉瞬之間,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實乃救急良策。
並且,瓜豆之利,非止一端。
瓜可清熱解暑,豆能健脾益氣,皆乃百姓日常所需之物。
於蝗災之後,民生凋敝之時,廣植此等速熟之植,既能解民之燃眉之急,又可復田野之生機,真乃一舉兩得之妙計。
於是,郭婉決意果敢,定計於冬麥既收之後,專植瓜豆,以期速熟應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