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薪火
頂蕩八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5章 薪火,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頂蕩八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春日的明德堂,一片細雨潤物無聲。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首屆師範生即將畢業。這些未來的教育家們,將把明德之道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
清晨,葉知秧獨自走在廊下,看著牆上的題字:\"明德至善,澤被千秋。\"這些年,教育改革的火種已經遍地開花,但如何讓這火種永續傳承,是她最深的思慮。
\"先生。\"王子明快步走來,\"畢業典禮的準備都完成了。只是......\"
\"只是什麼?\"
\"學生們說,想請您為他們上最後一課。\"
葉知秧欣然應允。很快,大堂內座無虛席。臺下不只有即將畢業的師範生,還有從各地分堂特意趕來的教習。
\"今天,\"她開門見山,\"我想跟大家談談'傳'字。\"
她提筆在牆上寫下\"傳\"字,又將其拆分:\"'傳'字由'人'字旁,顯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專'字意味著既要專業,又要專注。這就是為師之道的根本。\"
臺下響起沙沙的記錄聲。這些年輕人都明白,這是一堂關於教育本質的課。
\"但是,\"葉知秧話鋒一轉,\"傳不是簡單的複製。教育如同種樹,我們播下的是種子,但長成什麼樣的大樹,要由土地和氣候來決定。\"
她舉例說明:這些年,各地分堂都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有的在傳統基礎上創新,有的結合本土文化發展,每一處都是獨特的教育風景。
\"這才是我們期待的。\"她說,\"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因地制宜。你們未來要做的,不是照搬明德堂的模式,而是在理解教育本質的基礎上,創造適合當地的教育方式。\"
一個學生提問:\"但如何在創新中不失本源?\"
葉知秧微笑:\"這就要說到'相傳'二字。'相'字包含互動之意。教育不是單向灌輸,而是教學相長。老師教導學生,同時也要向學生學習;傳承傳統,同時也要擁抱新知。\"
她特意提到了幾個典型案例:
有的師範生在實習時,從農家子弟那裡學到了實用農技,於是改進了農學教材;
有的在邊疆教學,吸收了遊牧民族的智慧,創造了新的教學方法;
還有的在海外建校,把中土教育與當地文化融合,開創了跨文化教育的新模式。
\"看到了嗎?\"她說,\"這才是真正的薪火相傳——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既守住根本,又與時俱進。\"
正說著,一個特別的訪客到了——是當年第一批明德堂的學生,如今已是各地名師。他們帶來了自己的教學心得,準備與新一代教師分享。
一位在邊疆辦學的老教習分享說:\"剛開始我也是照搬明德堂的方法,後來發現行不通。直到向當地牧民學習,瞭解他們的需求,才找到了正確的教學方式。\"
\"對!\"另一位在江南任教的師長說,\"教育要紮根本土。我們在水鄉辦學,就特別重視水利知識,把它融入各門課程。這樣的教育才有生命力。\"
聽著這些經驗分享,年輕的師範生們若有所悟。他們明白,自己肩負的不只是傳授知識的責任,更是繼往開來的使命。
午後,葉知秧帶領大家參觀了明德堂的\"教育藏館\"。這裡收藏著這些年各地教育實踐的記錄: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有創新的方法,也有思考的火花。
\"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她說,\"但更重要的是你們要創造新的教育智慧。\"
臨近傍晚,畢業典禮正式開始。但這不是傳統的頒發畢業文書,而是一場\"教育誓約\"儀式。每位畢業生都要展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實踐計劃。
一個準備去邊疆的學生說:\"我要把教育辦成連線不同文化的橋樑。\"
一個打算回鄉的學子說:\"我要讓家鄉的孩子透過教育看到更大的世界。\"
還有人立志去海外傳播教育:\"讓教育跨越國界,讓智慧照亮四方。\"
葉知秧聽得熱淚盈眶。這些年輕人的誓言,正是教育最美的承諾。
夜幕降臨,明德堂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晚宴。老教習們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新教師分享自己的理想。薪火相傳的畫面,感動了所有人。
席間,一位老教習提議:建立\"教育傳承錄\",記錄每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心得體會。這個提議立即得到響應。大家約定,無論今後走到哪裡,都要把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