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蕩八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2章 海外傳經,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頂蕩八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南洋海港碼頭,一支特殊的船隊正在啟航。船上不是商賈,而是明德堂派出的第一批海外教習團。他們的使命是在遠方建立新的學堂,傳播教育理念。

\"記住,\"葉知秧對即將遠行的教習們說,\"我們去不是為了宣揚優越,而是為了互學互鑑。既要教授知識,更要學習當地智慧。\"

站在船頭的是趙明遠。這個曾經的倔強少年,如今已是成熟的教育家。他的隨身行囊裡,除了典籍教材,還特意準備了各種工具和樂器,為的是能與異國學子有更多交流的方式。

\"先生放心。\"他鄭重地說,\"我們一定不負所托。\"

船隊第一站是南洋群島最大的港口。當地的統治者早就聽說過明德堂的名聲,特意派人相迎。但真正讓教習團驚喜的是,碼頭上竟有許多當地百姓在等候。

\"我們的商人說,\"一個本地青年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明德堂不但教書讀字,還教實用技藝。我們也想學。\"

趙明遠欣慰地點頭。這些年,隨商船來往的明德堂學生,已經在各地播撒了教育的種子。

建校的地方就選在港口附近。這裡是多種文化交匯的地方,最適合辦一所開放包容的學堂。當地統治者不但劃撥了土地,還派了能工巧匠來協助建設。

最特別的是建築設計。教習團沒有簡單複製明德堂的格局,而是請當地匠人出謀劃策。結果,新學堂既有中原的佈局,又有南洋的特色:廳堂高敞通風,廊道曲徑通幽,處處體現著文化的融合。

開學第一課就頗具新意。趙明遠沒有直接講授,而是請當地的老者先介紹本土文化。

\"我們南洋自古就有航海傳統,\"老者說,\"觀星識風,趨吉避凶,這些都是祖先傳下的智慧。\"

\"妙啊!\"趙明遠眼前一亮,\"這與我們的天文曆法很有共通之處。不如我們把兩家之長結合起來?\"

於是,第一個跨文化研究專案開始了:師生合作編撰航海指南,融合中土天文和南洋航術。這本後來被稱為《海道整合》的書,成為無數航海者的指南。

教學語言也是一大創新。課堂上不限定用某種語言,而是鼓勵多語言交流。久而久之,一種獨特的\"港口話\"形成了,融合了各地語言的特點,成為文化交流的媒介。

\"這才對嘛。\"葉知秧在收到報告時讚許道,\"教育要因地制宜,與當地文化對話,而不是生搬硬套。\"

但挑戰也隨之而來。有本地權貴擔心新式教育會動搖傳統;有保守派質疑學堂教授\"異端邪說\";更有人散佈謠言說這是文化侵略。

趙明遠沒有正面爭辯,而是用行動說話。他組織學生參與地方事務:有的幫助改良農具,有的協助疫病防治,有的參與海岸防護......漸漸地,民眾發現這些\"異鄉人\"是在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

最打動人心的是一次突發事件。鄰島發生海嘯,學堂師生第一時間組織救援。他們不但運用醫術救治傷員,還用工藝知識協助重建。這場行動讓所有質疑煙消雲散。

\"現在我明白了,\"一個本地長者說,\"真正的教育是不分國界的。它的目的就是為了造福人群。\"

隨著時間推移,這所海外學堂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既保持明德堂的基本理念,又充分吸收本土文化的精華。

航海課上,學生們學習天文曆法,同時研究本地的觀潮經驗;

醫術課上,中土醫理與南洋草藥相結合,創造出新的療法;

工藝課上,漢匠技藝與當地建築智慧交融,發展出獨特風格。

最有趣的是文化交流課。這不是傳統的課堂,而是一個讓不同文明對話的平臺。有時是詩文吟誦,有時是技藝展示,有時是智慧分享。

\"你們的史詩裡,\"一個本地學生興奮地說,\"也有關於海洋的傳說!這和我們的神話好像啊。\"

這種發現不斷出現。師生們驚喜地發現,看似不同的文明,往往有著共同的智慧核心。這更堅定了他們推動文化交流的決心。

遠在京城的葉知秧,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本《南洋見聞錄》。這是海外學堂的師生合編的,記錄了他們的觀察和思考。

\"教育的意義,\"序言這樣寫道,\"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搭建理解的橋樑。當不同的文明相遇,新的智慧就會迸發。\"

這個成功經驗很快推廣開來。更多的海外學堂建立起來,在不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異世界成為血族真祖

崩壞降臨

全世界都在嗑我們的CP

榴槤香菜

鳳舞九天之她不是白蓮花

酥皮包子

[怪俠]拐個王爺暖被窩+番外

慕榮宇詩

白桃甜吻

池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