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山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章 李旦問道聽讖語 天台道士吐玄機,做則天女皇的男寵,霧都山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相王府內,李旦,一位曾經皇位的繼承人,如今卻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辭去皇嗣,在家一心問道,追求心靈的寧靜與智慧。他的五個兒子,從風華正茂的李憲到稚嫩的李業,年齡各異,卻同樣被父親的精神所感染。
場景設定在相王府的一處幽深庭院,四周是翠綠的竹林,它們如同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片寧靜。陽光透過竹葉的縫隙,灑在石桌上,形成斑駁的光影,如同點點金光,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空氣中瀰漫著竹香和花香,讓人心曠神怡,彷彿置身於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
李旦身著一襲素雅的道袍,端坐在石凳上,神態自若,如同一位超脫塵世的仙人。他的五個兒子圍坐在他周圍,最小的李業依偎在父親身邊,眼神中充滿了好奇和渴望。司馬承禎,這位天台山的道士,身著灰色道袍,頭戴道冠,手持拂塵,站在石桌前,神色肅穆,彷彿是天地間的一位智者。
司馬承禎緩緩開口,聲音平和而深遠,如同山間清泉,流淌在每個人的心中:“所謂‘道’,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他的話語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田。
李旦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明悟的光芒,隨即問道:“對於個人修行來說,無為是最高的境界,那麼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麼呢?”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期待,彷彿在探尋一個深奧的謎題。
司馬承禎微微一笑,答道:“治理國家與個人修行是一個道理,只要順應世間萬物的自然發展,屏除私心雜念,國家便可趨於大治。”他的話語如同晨鐘暮鼓,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覺悟。
李旦聽後,眼中露出讚賞之色,他將司馬承禎比喻為教育黃帝的廣成子,認為司馬承禎的道學思想深邃而高遠,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此時,李憲,作為長子,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先生,無為而治,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又該如何做到呢?”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迷茫,彷彿在尋求一盞指路的明燈。
司馬承禎目光溫和地看向李憲,回答道:“無為而治,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要洞察事物的本質,順應其自然規律,不強求,不干預,讓萬物按照其自身的規律生長髮展。”他的話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李憲心中的迷霧。
李捴則好奇地問:“那麼,如果國家遇到危機,又該如何是好?”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擔憂,彷彿在面對一個未知的挑戰。
司馬承禎沉吟片刻,緩緩說道:“危機往往源於過度干預和私慾膨脹。在危機面前,更應保持冷靜,順應自然,以無為的心態去應對,往往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他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流,沖刷著每個人心中的焦慮和不安。
李隆基,這位未來的唐玄宗,雖然年幼,但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悟性,他問道:“先生,無為是否意味著不作為?”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好奇,彷彿在探索一個未知的領域。
司馬承禎微笑著搖了搖頭:“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在行動之前,先要洞察事物的本源,不盲目行動,不違背自然規律,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的話語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每個人心中的鎖。
李範和李業雖然年幼,但也被這番對話深深吸引,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他們的心靈如同初升的太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和希望。
整個場景充滿了智慧的火花,李旦和他的兒子們在司馬承禎的引導下,對道的理解更加深刻,他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對未來的治國之道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而李旦,這位曾經的皇嗣,如今更是堅定了在家問道,不問政治的決心,他的心靈如同一片寧靜的海洋,深邃而廣闊。
課講完了,李旦單獨與司馬承禎在密室對話。
在相王府的密室之中,李旦與司馬承禎的對話充滿了神秘與深意。李旦,心懷天下,對時局的變遷與未來的吉凶充滿了疑問,渴望從司馬承禎那裡得到一些啟示。司馬承禎,作為一位博學的道士,他的回答總是充滿了讖緯學說中的隱喻和象徵。
李旦問及時局與未來,司馬承禎神情古怪,沉吟片刻後,他說出了一段難以捉摸的讖語:“龍騰盛世,鳳舞九天,五子登科,一脈相承。”他的話語中似乎隱含著李旦家族未來的命運與輝煌,這讓李旦心中一驚。
司馬承禎接著又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者之道,隱於無名,顯於大成。”這讖語更加深奧,李旦雖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但他知道這必定與自己放棄皇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