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山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9章 懷鬼胎易之薦兄 紫宸殿群臣議事,做則天女皇的男寵,霧都山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長安城春明門外,街道兩旁的柳樹已經抽出了嫩綠的新芽,春風吹過,帶來了一絲絲暖意。在張易之的住所內,三位親兄弟圍坐在一間雅緻的書房中,討論著朝堂上的事務。
張易之面帶微笑地對張昌期說:“哥,易之感謝你對楊氏母子無微不至的照看。”
張昌期,作為家中的長兄,他的臉上露出了寬厚的笑容:“一家人,你說哪裡的話。我們兄弟之間,本就應該相互扶持。”
張昌宗的眼睛裡閃過一絲精明的光芒:“明日朝會,我們向陛下推薦你做雍州長史。”
張昌期聞言,臉上露出了一絲期待,但隨即又有些擔憂:“不知能不能成,心裡沒底。”
張易之自信地笑了笑:“應該能成,朝中來長安的大臣裡,敢當面跟我們作對的,只有魏元忠一個人,他一個人能把天崩下來?哈哈。”
張昌宗也附和道:“就是,諒他也不敢一個人鬥我們這麼多人。”
張昌期聽了兩位弟弟的話,心中的擔憂稍微減輕了一些:“那好,謝兩位弟弟了,哥無能,讓你們煩神了。”
張易之擺了擺手說:“哥不要說客氣話,我們是一家人,將來要幹大事,哥以後的責任會越來越大。”
張昌宗也笑著說:“哥以後的官會越做越大,哈哈哈。”
三兄弟的笑聲在書房中迴盪,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權力的渴望。在這個春日的午後,長安城的街頭巷尾已經開始熱鬧起來,而張家的兄弟們,也在為自己的權勢之路謀劃著每一步。
第二天,長安紫宸殿內,朝會的氣氛莊重而嚴肅。文武百官按照品級序列站立,等待著武則天的駕臨。殿前官的聲音在大殿內迴盪:“有事稟奏,無事退朝。”
蘇味道出列稟奏:“啟奏陛下,吐蕃贊普器弩悉弄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以求婚,現使者在鴻臚寺館舍等待回覆。”
武則天坐在龍椅上,她的眉頭微蹙,沉思了片刻。然後,她緩緩開口:“吐蕃贊普的誠意,朕已知曉。待朕回到神都,將遴選合適的公主,以示兩國友好。”
張易之趁機出列,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自信:“陛下,雍州長史位置空缺已有三月,臣推薦岐州刺史張昌期接任。”
蘇味道立刻附和,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奉承:“張國公推薦之人,定是德才兼備,堪當大任。”
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和,大殿內響起了一片贊同之聲。
然而,魏元忠卻出列,他的表情異常嚴肅:“臣堅決反對。張昌期無法勝任這個職務。據臣所知,張昌期在岐州,人口逃亡嚴重,張昌期年少,經驗少,不懂地方工作。雍州離京城近,人口多,位置重要,不能生亂。臣以為不如薛季昶強幹老練,應該由薛季昶擔任雍州長史。”
武則天的目光在魏元忠和張易之間來回掃視,她的聲音平靜而有力:“雍州之地,京畿門戶,雍州長史,既需要用信得過之人,也需要用有能力之人。魏愛卿所薦之人,朕有所聞,就依魏愛卿之言。至於張昌期,雖為張卿兄長,但能力上還需錘鍊。”
張易之和張昌宗的臉上閃過一絲無奈,但他們迅速恢復了平靜。張易之恭敬地行了一禮:“臣遵旨。”
朝會結束後,張易之和張昌宗在殿外相遇,兩人的眼中都帶著一絲憤怒。張易之低聲說:“看來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準備,不能讓魏元忠總是阻撓我們的計劃。”
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春日的暖陽照耀著長安城,萬物復甦,一片生機勃勃。武則天在長安的紫宸殿內,正與朝臣們商議國事。殿內金碧輝煌,龍椅上的武則天神態莊重,她的目光銳利,掃過每一位大臣。
“朕近日接到新羅孝昭王金理洪的訃告,朕決定為之舉哀,輟朝二日,以示對新羅的尊重和哀悼。”武則天的聲音在大殿內迴盪,她的決定立刻得到了群臣的支援。
隨後,武則天又宣佈:“朕將遣使冊封金理洪之弟金隆基為新羅王,繼續維持與新羅的友好關係。”
在處理完新羅的事務後,武則天又轉向了北方的突厥問題。她接到了突厥默啜的請求,希望將女兒嫁給皇太子之子。武則天決定讓太子的兩個兒子,平恩王李重福和義興王李重俊,親自接見突厥的使者。
“朕希望這次聯姻能夠進一步穩固與突厥的關係,為我大周的邊疆安全提供保障。”武則天的話語中透露出她對國家安危的深切關懷。
閏四月,武則天在紫宸殿內頒佈了一道重要的詔令,復改文昌臺為中颱,並任命中臺左丞李嶠為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