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邊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分卷閱讀247,我回科場撈人上岸,斜陽邊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想起來蘇朗路上逮了一隻野鴨,這會湯該熬好了……”

開玩笑,你老寧家的章,關我老顧家嘛事?!

“塔上風大,不可貪涼!

悄甚柔弱,還是下去喊指揮使大人來攙你吧!”

塔峰之上,江風依舊。

寧雲瞧著他倉促驚惶的背影,低低笑了起來。

“不知謝大人口中的這支天外之火,最終能將大寧帶到何處。

我甚是期待,可惜……”

他按上劇痛的胸腹,忍下喉頭腥甜。

左右他是無緣得見了。

……

寺廟不可見葷腥,野鴨自然是胡扯的。

寺廟亦不可見血,趙隨風的後事,還得在城中另找地方操辦。

顧勞斯下了塔,明孝衛已經放了胡十三。

青年渾渾噩噩,眼見著指望不上,好在他手下還有個經事的老管事。

尋了城中胡家字號的鋪子,緊趕慢趕著操持喪事。

定棺材、裁壽衣,找好扶靈回鄉的船隊。

他來得低調,走得也悄無聲息。

來送他一程的,只有陸鯤和玉奴。

一個傾慕之情不敢宣之於口,就再無機會。

一個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倒是在寂靜的靈堂,哭得真心實意。

汪驚蟄見慣生死,不以為意。

“這世道,人命本就不值錢,要我說他這般死,才叫死得其所。”

幾個小的做不到她那樣冷情。

送行那日,還是被江風颳紅了眼眶。

趙隨風雖死,他的詛咒卻一一全都應驗。

馬報當夜,洪峰就緊隨而至。

即便做了部署,兩岸依舊人心惶惶。

黑暗無形中加劇了未知的恐懼。

不少轉移的鄉民,被流言蠱惑,紛紛逆水而上。

再往後幾日,水則又高了幾寸。

原本向晴的天氣,如同感受到人間陰鬱,再度綿綿密密下起雨來。

三省交界處,流民越湧越多。

原本只是聽說江西、湖廣有米有糧,又不限墾田。

十年九荒的鄉民,一喊十十喊百,不過是想跑過去討個生計。

可軍衛府兵暴力驅逐,一見血就叫討生計變成了民亂。

而民亂一起,不止流民,本地被盤剝已久的鄉民們也跟著反了。

外間雖然盛傳“湖廣熟,天下足”,但沒人知道,兩湖種糧的,深受苛捐雜稅與繁重徭役之苦,每年收成除去一戶青壯勞力的口糧,幾乎要全部上交,此外,凡能負重一擔者,農閒及汛期,還要無償替朝廷修建堤壩、填湖墾地。

洞庭、鄱陽,以及漢、湘、資、澧、沅諸水,處處有他們勞作的痕跡,卻沒有一分田屬於他們,新墾的田畝悉數歸了貪官汙吏和鄉紳豪強。

可以說,自程先主政地方起,他們也再沒有飽腹的一日。

無休止的勞作和飢餓消耗著他們的身體,蠶食著他們的精神。

好似大寧開國數十年的溫飽富庶只是一夢,他們又回到了前朝亂世朝不保夕的黑暗時光。

以至於流民與本地佃戶一碰頭,逃荒的竟比旱澇保收的還壯碩一些。

流民們默了,遞過鋤頭鐵鍬:兄弟,別說了,一起幹革·命吧。

有了本地幾十萬人眾臨時入夥,這小範圍民亂,終是成了另一場聲勢浩蕩的起義。

領頭的似是有幾分文化,甚至打出了“誅奸邪、清君側”的旗號。

文煌血書,被貼上城牆。

不過半月,所有與按察使之死有關的官吏,悉數被扒皮掛上城牆。

程先理所應當佔了c位,成為九江城門上最靚的崽。

雨水最密集的七月,鄉民們發洩盡積怨,又在領頭人的號召下,全線回防、挖河築堤,奇蹟般地以蠻幹征服自然,守住了江漢夏糧,如此又有了長足的底氣,佔地為王,與軍備並不強勢的朝廷對峙。

此時,雨帶北上,災情已轉移至淮水。

事態一如趙隨風預言。

河水漲得兇猛,朝廷要舍鳳陽沿岸保淮揚的流言,傳得更兇。

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暴雨夜,鳳陽府也亂了。

在鳳陽衛的嚴防死守中,一群鄉民豁出性命,憑藉對水利工事的熟悉,悄悄掘開了對岸的淮安大堤。

原本就低於河床數米的淮安府臨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影視世界從三十而已開始

隔壁劉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