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優良的選擇
郭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0章 優良的選擇,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郭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官家,前唐藩鎮林立,以至於國家權威全無,五代慘狀尤在眼前。所以我大宋太祖皇帝,定下了武將不得干涉地方政務的舉措,一舉讓藩鎮難題,再也不能影響朝政的執行,才有了我大宋治理萬民,休養生息的機會。河北西路、河北東路與河東路,這三個地方,確實非常重要,然而如果讓某人掌管當地軍政大權,那豈不是藩鎮重現?到時候此三鎮確實強大了,會不會立即威脅到中樞呢?老臣看來,此等做法,萬萬不可。”种師道朗聲道。
百官紛紛點頭附和,還是老種穩健,說出了大家的心聲啊!
後世說起宋朝,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崇文抑武,認為是宋太祖趙匡胤得位不正,所以強力壓制武將,以免危害到他大宋江山。
然而實際上,現代人很難想象,從五代十國那個比五胡亂華還要黑暗的年代走過來的所有人,對武將掌權的忌憚和恐懼。
那短短五六十年,給所有人都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所以對武人的控制,反而是整個國家的一個最大公約數。
說穿了,宋朝的武將,就是在給五代十國的那些前輩們胡作非為,在還債呢。
而這樣做了之後,確實也帶來了很大的好處,那就是民生穩定,文化繁榮,經濟平穩。
雖然有個說法是“宋朝的農民起義是最多的”,然而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誤解,宋朝有記載的農民起義是很多,那是因為宋朝的記載比以前多了很多,許多起義都被記下來了,前面的朝代因為史料等問題,很多事情沒記下來而已,比如五代十國那些殘暴的統治,就真沒有人起來反抗嗎?怎麼可能……
宋江三十六人的流竄作案都能被記下來,說明宋朝的史料比較多,但是沒到一個特別多的地步,所以才會有人去統計它。
等到了宋之後的朝代,那史料就更多了,在那種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沒有人會吃飽了撐的去統計造反的數量,因為真的統計不過來啊。
只有那種特別大,影響特別深遠的農民起義或者造反,才會被人記住。
而宋朝在文明的程度上,是比以前前進了一大步的,不然也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人口過億的朝代,不光是因為生產力提升了的原因。
畢竟生產力要提升,就得社會穩定,才能讓生產力穩步提升,同時可以讓提升的生產力,使得更多的普通人得到好處。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藩鎮化,確實很難。
至少在北宋一朝,西軍的那些將門,只能算半個藩鎮。
而靖康之後,因為軍事上的巨大壓力,確實有很多地方形成了事實上的藩鎮化,然而隨著軍事壓力的減輕,南宋朝廷也馬上就開始解決藩鎮化——這種選擇不能說錯了,只能說他們已經看到了藩鎮化的壞處,而對藩鎮化的好處,沒有什麼感受。
“藩鎮化確實是禍亂之源,然而我大宋,現在就有一個人,可以做到既能夠整合北方各路的力量,抵禦金人,又不會對汴梁的安全,形成威脅!”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种師道這話一說出來,北方三路就會維持原狀的時候,王宗濋又站出來了,慷慨激昂的說。
趙桓欣然道:“卿家速速講來。”
王宗濋對趙桓行了一禮,然後道:“官家,太子殿下雖然年輕,然而已經在軍中有了足夠的歷練,河北河東之地,處處都有他奮戰的身影!同時太子練出來的蕩寇軍,也在戰場上有著巨大的功績,就連金人最精銳的鐵浮屠,也擋不住蕩寇軍一擊!太子殿下是儲君,也是未來的官家,自然不虞有藩鎮的嫌疑,臣請求讓太子出任河北方面的鎮守,管理當地軍民!太子威名,就算是金國也知曉,有他在河北之地,金人必然不敢南望半分!”
百官都嚇到了。
什麼?太子去河北鎮守當地?
百官哪個不是對歷史精通的,河北之地,那就是盧龍三鎮的核心啊!安祿山怎麼把大唐攪得天下大亂的?不就是靠著河北之地?
好嘛,白時中都還只是暗搓搓的說趙諶是李世民,你這倒好,這是要把太子往安祿山的位置上放啊!
你王宗濋是吃擰了嗎?
不過轉念仔細想想,這還真是個不錯的提議。
藩鎮確實是大忌,可是如果掌握這個藩鎮的是太子,那就不一樣了,就好像太祖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太宗趙光義就是開封府尹,掌握汴梁附近的所有軍政民政,也是很要害的地方,太祖因此有什麼不安了嗎?
太子是法理上的儲君,就算在河北之地掌控了軍政大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