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真正的碳鋼
郭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2章 真正的碳鋼,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郭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很快的,官家趙桓就在朝堂上發出旨意,表示雖然和祖制不符,可是太上皇既然說了,官家也不能違背父命,所以同意五位已經成年的王爺,前往蘇州,去侍奉太上皇。
趙桓旨意發出之後,百官無不讚嘆,官家實在是質樸如初,依舊是如此的有孝心!
然而很快的,今天在朝堂上出來旁聽的鄆王趙楷、肅王趙樞、景王趙杞、濟王趙栩、益王趙棫,還有後面一堆亂七八糟的王,紛紛出來表示,雖然官家仁慈,自己也想去太上皇膝下盡孝,然而祖制不可為,太上皇再大,也大不過太祖太宗立下的成法,所以就算自己背上不孝的罪名,也不能奉命前往!
其中鄆王展現的態度最激烈,說自己若是去了,就是不忠於太祖太宗的組訓,如果不去,就是不孝,寧願不孝而死,也不能不忠,還要當場就撞死在臺階之下,幸虧被太子趙諶所阻擋,叔侄倆抱頭痛哭,讓在場大臣都垂淚不止。
最終還是老成持重的殿帥王宗濋出了個主意,親王不出汴梁是祖制,當然不能改,可是對太上皇盡孝也是兒女的本分,既然親王們不能去,那為何不讓已經成婚的帝姬們去呢?女兒嫁人了也是半個趙家人,女兒女婿膝前盡孝,也是一樁美事啊!
於是乎,嫁給了曹家的榮德帝姬、嫁給了宋家的安德帝姬、嫁給了向家的成德帝姬和夫婿一同前往江南,去太上皇那裡盡孝,就成了定局。
好嘛,有眼光的大臣一眼就看出來,這曹家、宋家和向家,都是京畿路的豪門大族,不然也不能尚帝姬,而這三家,正好也都入股了太子府的玻璃廠,和朝廷已經是繫結得深得不能再深了。
就算他們家的嫡子去了江南,他們家也不可能給太上皇任何幫助。
實際上還有一個成年嫁人的茂德帝姬,然而卻是嫁給了蔡家,蔡家在汴梁已經被抄家了,田地變成了公田,男丁都被打包送去挖礦了,所以提都沒提讓茂德帝姬去江南的事兒。
看明白這一切的大臣都在心中感嘆,官家這一手連消帶打,確實做得太漂亮了。
可是諸王為什麼會這麼老老實實的聽話呢?這些成年的親王,也都沒什麼善茬啊。
等後來有風聲傳出來,太子府的煤廠、鐵廠還有即將預備建設的水泥廠,都有了親王們的若干股份之後,大家就都明白了。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有著軍事上的勝利,政治上的大義,還有商業上的強勢,官家的這個優勢,太上皇真的很難動搖啊。
只不過太子最近推的公田皇莊,確實也讓人有些難受,難怪江南那邊態度曖昧。
畢竟如果太子想要繼續擴大公田的數量的話,手段很簡單,繼續在江南各路推行方田均稅法就行了——清理出來多餘的土地,你拿不出地契,那自然就是國家的公田!
之前神宗變法就是在北方搞出了那麼多的公田,後來其實蔡京也在南方推過,但是阻力確實太大,所以沒法推行下去。
而蔡京畢竟只是一個權臣,他的根基還是官僚地主階層,太子年富力強之後,誰能擋得住?
不過太子搞出來的工廠讓大戶入股,也說明了,太子並不想直接把所有官僚地主都趕絕,以後還有得談。
現在嘛,這麼糊弄過去再說,有太子在河北頂著,其他地方才安全啊,不然金兵打過來的話,你地契再多,也沒什麼卵用。
實際上江南士紳想的還是很簡單的,自從衣冠南渡以來,江南的經濟比重就越來越大,在宋朝的時候已經超過了北方,尤其是宋朝經濟商業發達,沿海地區海外貿易盛行,江南計程車紳幾乎可以說是躺著賺銀子,他們是最沒有動力去做出什麼改變的。
歷來偏安南方的政權很少有動力去拿下北方,就是這個原因。
北方又窮,又不能給南方帶來好處,還得南方每年運糧食北上供養,南方當然就不太願意。
雖然他們也知道沒有北方在前面頂著,他們是沒法舒舒服服這樣過下去的,可是人總是貪圖安逸,現在的舒服日子讓他們辛苦一點,憑什麼啊。
包括普通老百姓,哪怕受著剝削,往往也比北方的百姓過得更好。
所以趙諶現在並不著急,強行打去南方,受到的阻礙和抵抗絕對是相當的多,死的也都是大宋的子民。
只有在南方離不開北方的時候,整個大宋,才能真的渾然一體。
新年之後,趙諶再次離開汴梁,去了大名府。
大名府作為大宋的北京,現在基本上算是趙諶的治所,趙諶將很多重要的東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