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7章 三條改革意見,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郭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很顯然的是,宰執們對這種情況,還是有一些接受不能的。

透過抓鬮選出代表還是顯得太兒戲了。

“實際上這也只能是臨時的做法,各位都知道,雖然地方官是朝廷委派下去的,而且在一個地方治理不會超過三年,這避免了他們和地方形成盤根錯節的關係,然而吏員都是本地的,這些人深入本地,如果從這些人裡挑選代表的話,他們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利益,操控地方官的政績好壞,這樣一來,豈不是朝政反而被這些人所把控?在擁有大量出色的地方官吏之前,我只能這樣做,而且也只是試驗,試驗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正好可以慢慢的改正。”

趙諶這樣解釋了之後,宰執們才算是認同了一些,畢竟特殊時間的臨時舉措,就算過分一些,也正常。

“吏員都是本地人,這個其實很難解決,畢竟官員宦遊問題不大,吏員的收入本來就少,讓他們去異地擔任職務,確實有些為難。”李綱感嘆道。

李綱並不是不通實務的文臣,實際上他在地方上也做了很多年,知道吏員這種生物,確實不能離開本地,可是本地為吏,也確實能夠盤根錯節。

任你官清似水,也抵不過吏滑如油。

這就是現實。

實際上就算到了現代,各地的公務員系統,大部分還是本地人擔當,要讓他們去別的地方任職,也確實不太現實。

“所以,我們改一改官員提升的規則如何?”趙諶笑著看了看宰執們。

宰執們再次愣住了。

官員提升的規則?太子你這是要鬧哪樣?

實際上宋朝的官員提升其實還是不怎麼講規矩的,雖然科舉大興,能當大官的都是科舉出身的官員,然而在升級上面,卻有些隨心所欲。

宋徽宗提拔的那些倖進官員就不用說了,比如高俅這種幾年就做到全國總司令的,不過那個畢竟是武官,和文官升級不是一碼事。

而宋朝文官的升遷,核心就是兩個點。

第一,考核還是很複雜的,比如考課、磨勘、改官、薦舉、敘遷、差遣及除授等等,而且外調內調等等,對官員還是很能鍛鍊的,所以從北宋到南宋,很少有真正平庸的官員能升到高位上。

第二則是……真升遷起來,能非常的快。

主要原因就是考核隨心所欲,比如官員的提升是掌握在少數權臣手裡,完全可以做到一言以決,而且升遷很多時候沒有一定之規,運氣好了就是平步青雲。

就拿李綱為例子,他考上進士之後,是一個從八品的鎮江教授,三年後進入朝堂,成了從七品的監察御史,表面上升得不快,然而御史言官本身就是很好的鍍金職位,因為直諫,被罷了言官的官職,反而升了一級,成了正七品的部員外郎,過了幾年因為上書觸怒了執政,被直接貶到沙縣當了個管稅務的小官,等於是一擼到底,成了從九品。

可是因為他上書得到當時宰執之一的欣賞,沒去幾天就直接被提拔成了五品的知州,過了一陣入朝,成了從五品的太常少卿,接下來就是金人南下,他先是被提拔成四品的侍郎,然後殿前奏對成了二品的尚書右丞,這就是直入宰執行列了!

雖然是非常時期,李綱的情況也比較特殊,然而也證明了,大宋官員要升職,也是非常隨意的。

這就形成了冗官的局面,動不動一個高官就那麼放著,也沒有事做,光拿錢不幹活,就是因為升職太快太容易,而降級吧,又不太好意思,以至於高官滿地走,三品不如狗。

要知道大宋的官員品級提升,那代表著的就是極其豐厚的俸祿增加!

再比如秦檜,他進士及第後,從一個八品的教授到三品的御史中丞,總共才花了十年的時間!

放在後世,就相當於是一個地方科級幹部,十年時間就當上了省部級的高官——誰敢想象有這樣的火箭幹部?

官員提拔太容易,自然就不會太珍惜。

“第一,官員的職權要分明,現在官員數量太多,而且很多職權重疊,搞得誰負責什麼都不太好辦,職責一定要明確,這樣在自己的位置上應該做什麼,做到什麼是好,做到什麼是不好,才能一目瞭然。”

“第二,官員的升遷要有規矩,不能隨隨便便的提升,有的職位專業性比較強,比如戶部,就不能讓不懂算學的官員去擔任,比如兵部,就不能讓不懂軍事的官員去擔任,比如工部,起碼要對算學和製造有一些瞭解的官員才能去做,是不是這個道理?而其他的職位,積累了足夠的功勳或者是年限,才能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要成為獵魔士

中年肥威

我是科技之王

李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