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糕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章 不是真相的真相,長城I藍色星球,糕糕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先說‘長城’任務吧,我們現在所進行的‘長城’任務只是‘長城’任務的一部分。”楊愛民說完這句就點了根菸,靠在椅背上看著天花板,“‘長城’任務其實是一個很宏大,多方面、多部門聯合參與的一個世紀工程。
這個任務在解放之前其實就已經存在了,我們後來不過是繼承了下來。
二十世紀初的時候,在今天的河南安陽殷都區因為盜掘甲骨發現了一處古城遺址,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殷墟。然後在1928年的時候,傅斯年傅先生大力支援並主持了第一次為期十八天的試掘,共出土800餘片有字甲骨以及銅器、陶器、骨器等多種文物。
傅先生本來就是歷史學家和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當時在對這些文物進行研究後發現先人有著很高的科學技術運用,但是傳承卻有著明顯的斷代。他們只能運用一些更早的遺留下來的高科技工具,而不能自己再進行製造。
1929年初,李濟先生應聘出任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領導並參加了安陽殷墟的正式發掘工作。在37年七七事變爆發之前,共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宮殿區和王陵區,當時在王陵區的發掘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高科技工具。
1950年,我們對武官村大墓進行了發掘,但是卻沒在裡面發現有價值的東西。
但是在1976年的時候我們有了重大發現,當時在小屯村西北地發現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的墓地,在這個墓地中我們發現了一個不得了的東西。
在主墓室的棺槨裡我們發現了一個直徑31.415厘米的玉盤,上面刻畫了一些甲骨文和類似座標的圖案。後來我們解讀了這些甲骨文和圖案,上面的座標指向了五個地方,分別是‘歸墟’、‘讙頭國’、‘姮娥’、‘熒惑’,還有一個被稱為‘源始’的地方。
當時的科研人員把這些研究成果報上去後高層就制定了‘長城’任務。整個任務是分為五部分的,我們現在負責的就是‘歸墟’的這一部分。
‘歸墟’就是我們所探尋的地方,就是現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挑戰者深淵,863計劃就是‘歸墟’探索的開端。
‘讙頭國’就是南極,1984年我們的首支南極科考隊就登上了喬治島,這一點他們是早於我們的。
‘姮娥’就是月亮,對應的就是04年正式開始的‘嫦娥’探月計劃,截至目前已經發射了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共計四顆探月衛星,‘嫦娥五號’的發射也已在計劃當中。
這裡我特別解釋一下為什麼對月亮會有這麼多次的探索,在76年發現的那個玉盤背面記載著月亮是被從地球上分出去的,你們如果細心一點就會發現月亮的物質總量剛好能把太平洋填滿,而且月球上有著極其豐富的氦—3,儲量是地球的20萬倍以上,但是為什麼地球上的氦—3儲量為什麼會這麼少呢?
我們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猜想,這些氦—3是被故意分離出去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會被分離出去,也不知道是誰分離出去的。
還有‘熒惑’,‘熒惑’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火星,與之對應的是火星探測計劃,09年的正式實施,在今年四月正式命名為‘天問’計劃,並計劃在明年,也就是1年發射第一顆火星探測衛星‘天問一號’。
關於火星和地球的關係有研究指出它們是兄弟星球,行星演變研究推測它們是同一時間段誕生的。玉盤背面記載著‘熒惑’上曾經有過文明,它倆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同處在宜居帶而地球有生物而為什麼火星上沒有生物,還有地質、地理、空氣、氣候、磁場等方面的差異。
最後就是‘源始’,剛開始我們還不知道這兩個字指的是什麼地方,後來到1992年時才知道‘源始’這兩個字指的是銀河系的中心黑洞。當年‘天宮’計劃就被提上了日程,11年9月29日我們把‘天宮二號’送上了太空,16年9月15號把‘天宮二號’也送了上去,這其實是在為超長時間超遠距離的深空探索做準備。
與之對應的還有94年確定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FASt‘天眼’工程和15年發射的‘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簡稱dAmpE),這兩個工程主要核心就是對銀河系中心黑洞進行監測。
這五部分合起來就是整個‘長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