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風訪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七十章 尋找星彈,稻星一成為文明,臨風訪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白熱的中子星繼續接近恆星系,不過依然不為人眼所見。有一個小小的溫度區間最利於核生命傳導,現在恆星的表面溫度降到了這個區間,最初那種自我複製的核分子變得越來越多樣、越來越複雜。它們以較簡單的無生命分子為食,對食物的競爭現在越發激烈起來。覆蓋在地殼表面的大量原始食物很快就被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團團飢餓的細胞。

有些細胞團發現了一件事:它們的頂面朝向寒冷、漆黑的天空,底部則與炙熱的地殼相接觸,頂面的溫度總是比底部要低很多。於是,它們用細胞支起頂蓋,使其脫離地殼。這麼一來,它們就等於在深深扎進滾燙地殼的僵硬主根與上方涼爽的頂蓋之間製造出熱引擎,藉此獲得了有效的食物合成迴圈。

頂蓋真可謂工程奇蹟。它利用內含超強度纖維的硬晶體形成一個十二點的懸臂樑結構,對抗中子星六百七十億個g的重力,舉起了上層那薄薄的面板。當然了,植物的梁結構不可能把頂蓋舉得太高。哪怕植物寬度達到五毫米,它也只能把頂蓋舉到一毫米的高度。植物也為頂蓋和支架付出了代價。它們無法移動,只能留在自己紮根的地方。

在恆星的許許多多個自轉週期內,恆星表面都毫無活動跡象,只偶爾有某株植物從懸臂樑尖端噴出花粉,接著就是附近一株植物尖端的膜片收縮。再過許多轉之後,會有成熟的種子莢落下,並在持續的風中翻滾到遠方。

一次轉動中,一個翻滾的種子莢撞上一塊地殼。種莢破了,種子散落,其中幾粒開始生長。有一粒種子長出的植物最是強壯,很快它的頂蓋就升到高處,遮蔽了動作比較緩慢的兄弟姐妹。下方是恆星釋放的熱量,上方是那株植物的底面,較小的幼苗夾在中間,很多都被悶死了。

然而其中有一株幼苗,當身體機能開始失靈時,它卻另有一番際遇。植物體內有種突變酶,通常的作用是製造並修復支撐頂蓋的晶體結構。可是當有機體瀕臨死亡時,發生變異的核化學作用卻令這種酶發了狂,反而溶解了本應保護的晶體結構。這株植物變成了一大袋汁液和纖維,順著自己紮根的緩坡滑到了一個新的休憩地。那十二個花粉噴嘴,原本因為負責為頂蓋尋找最佳方向而稍微具有感光效能,現在它們轉到了最上方。

有機體脫離了大植物頂蓋的遮擋,誤入歧途的酶也重新控制住自己。植物紮下根去、重建頂蓋,接著又釋放和接收了許許多多花粉。這株可移動的植物有許多後代,全都能溶解自身僵硬的結構。假如周圍環境不能最大限度地利於生長,它們就會離開。很快,最早的動物開始在中子星表面遊蕩。它們從不會動的表親身上竊取種子莢,同時還發現中子星上有許多好吃的東西——最好吃的莫過於彼此。

中子星的動物是從這裡的植物發展來的,它們也只有五毫米寬,不過缺乏植物那種僵硬的內部結構,所以就被重力壓扁了。十二個能感光的花粉噴嘴和膜片變成了眼睛,不過仍然保留著最初的繁殖功能。動物可以在身體任何地方長出“骨頭”。

大多數時候,它們的骨頭只是懸臂樑的退化形式——用眼柄把眼睛支起來,好看得更遠些;但只要稍微集中精神,它們就能在皮囊內的任何部位形成骨頭。不過形成骨頭的速度要以質量為代價:骨頭完全是由動物的體液結晶而成,其中並不含有令植物結構超級強壯的那些纖維。後者花費的時間太長了。

動物與植物不同,它們必須與恆星的磁場抗衡。植物靜止不動,所以它們的身體被沿著磁場線撐成扁扁的橢圓也無所謂。動物的身體也被撐成扁扁的橢圓,不過它們的眼睛也同樣被撐長了,所以它們感覺不到身體的扭曲。然而動物發現橫跨磁場線比沿著磁場線走要困難多了,大多數動物都放棄了嘗試。對它們而言,世界幾乎是一維的。行動容易的方向只有“東”和“西”——朝磁極走。

旋轉、閃爍的中子星放射著能量,如今它距離恆星系的恆星僅十分之一光年。在七十七萬年時間裡,中子星冷卻下來,自轉速度也降低到每秒五轉。它依然在釋放無線電波脈衝,但這些脈衝遠不如早期那樣強烈了。

……

“上、下加雙峰、三峰、突起——重複兩次,然後亂——麻,上、下加雙峰、三峰、突起——重複兩次,然後亂——麻……”

碧依姍,森明喆和林澤陽他們正在搜尋那次星際戰爭中遺失的東西,雖然已經歷經七十七萬年,但是在外太空中,一些大型的,足以抗衡宇宙射線環境的東西,總會儲存得很好。

連化石都可以儲存至上億年,只要經過特殊的星球改造技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鬥羅之燭龍鬥羅

不想奮鬥的燭龍

冷血總裁倒貼山寨辣媽

瑤琳仙靜

愛麗絲的童話迷宮

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