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風訪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九章 關於大洋的研究,稻星一成為文明,臨風訪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疊而起的形體都可以使觀察者駐足察看。
當然,他們也可以在擬態的某個“勤奮的一天”進入它的領域觀察,但這時的視線幾乎是零,因為不停地有帶絨毛的像噴雪機噴雪花一樣的發白的膠體物四處飄落,這種膠體物不斷向外噴灑就像某種實物造型的枝枝叉叉,形態各異的仿造鼓漲飽滿。這種造形從近處分辨不出來,因為它的造形尺度太大,像一座座山一樣。
此外,擬態的“工作”層全都是肉汁雨一樣的淤泥,這種東西十多個小時之後才能結出堅硬的表皮,即便結成了堅硬的表皮,也還要比泡沫石輕許多倍。結果是:如果沒有必要的裝備,人們很容易就迷失在像挺著大肚子的拉比倫迷宮裡,忽而出現一排煙柱,忽而又是一排水柱,忽來忽去,一驚一乍的,一會兒又出現了噴出一束束嫩芽的半液體狀的噴泉,甚至在陽光普照的時候也是如此,因為,即便是光線也無法穿過不停地向大氣層噴射的覆蓋層,這是一種“仿爆炸”的噴射,濃密而且劇烈。
如果在某個幸運的日子觀察擬態的話(更準確地說,是研究者自認為幸運的日子),它會給你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旦擬態“來了幹勁”,那麼它就開始煥發出令人可怕的超強的生產能力。
它忽而根據外部世界形態創造出自己的變種,忽而又創造出一些複合體或者是基於某種“形式的衍生物”,就這樣迴圈往復,一折騰就是幾個小時,這種造像活動足以讓那些抽象派畫家樂不可支,但卻讓那些執意要理解它的整個過程的科學家深感絕望,任何企圖理解它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在擬態的動作中,有時候會顯示出幾乎近於童稚的簡單性,有時又沉湎於“巴洛克式的乖張”:一切,它創造的一切物體,都極具誇張性,有如被誇張了的橡皮病一樣。尤其是那些老邁的擬態,它們搞出來的那些造形,足以讓人笑破肚子。
這十幾天的時間裡林澤陽和謝冰柔一直在整理拍攝的照片,有時還會將一些拍攝的照片發給靈欣露。靈欣露雖然並未表現出什麼,但是林澤陽細緻注意到了她似乎很感興趣。
“難道她來這裡就是隻有完成設計任務這一動力嗎?就在這個空中監獄裡。”林澤陽心中吐槽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