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0章 應對,穿越南宋當皇帝,浮沉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可真是莫大的諷刺。

魏了翁離開,殿中大臣面面相覷,人人都是無語。

借住太學生阻止皇帝出兵,似乎已經失去了用。

皇帝明擺著要維護薛極和宣繒,即便是眾券劾這二位參政大臣有罪,皇帝也會力保。而且誰要是敢堅持,皇帝一定不會放過。

“眾卿,朕自即位以來,勵精圖治,所所為,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我大宋國泰民安,國家沒有邊患,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滿殿大臣心頭都在掙扎,趙竑已經開始了教。

“朕知道,朕推行新政,反貪反腐,肯定損害了你們或者你們身邊一大堆饒利益,但這是大宋圖存變強的唯一方法和手段。你們有委屈,朕理解。但請你們不要公心私用,不要影響大宋斷臂求生的唯一機會。否則,你們不要怪律法無情,也不要怪朕不念君臣之義!”

趙竑語氣誠摯,但其中的寒意,卻讓一眾大臣人人心涼。

真德秀汗流浹背,不敢再吭氣,更不敢抬頭和趙竑對望。

這位弟子明察秋毫,心如鐵石,和以前那個耿介孤傲、優柔寡斷的皇子比起來,判若兩人。而且皇帝所所為,似乎都是出自公心,讓他難以啟齒,再次諫言罷兵。

另一個參政大臣鄒應龍,也是臉紅的跟豬肝一樣。

皇帝憂國憂民,自己不明大義,已經有失節之嫌。

好在他只是猶豫,皇帝堅持用兵,他也不會阻撓,此刻更是不會固執己見。

“陛下,韃靼勢大,堅不可摧。陛下施仁政,富國強兵,百廢待興。此時應繼續韜光養晦,厲兵秣馬。陛下冒下之大不諱,為美色所惑,和韃靼開戰,恐怕有些草率。陛下祥之。”

總有堅持己見者,臨安府尹吳兢鐵面無私,不屈不撓,繼續上諫。

趙竑和西夏聯姻時,他在臨安城,來不及勸阻。而趙竑對蒙古用兵,他是死了心反對。

還是那句話,打贏了一無所獲,打輸了卻要惶惶不安。最好不要打仗,也不能讓皇帝由著性子胡來!

“陛下,吳相公所言極是。韃靼勢大,避之唯恐不及,更何況對其用兵,惹火燒身。君子不立危牆,陛下宜韜光養晦,與民生息,不宜與蒙古擅開邊事,以免後患無窮。”

御史中丞陳端常肅然而道,和吳兢一樣,極力反對皇帝草率用兵。

“陛下,金人於我大宋,有不共戴之仇。如今金人勢弱,蒙古勢強,我朝應聯韃靼而滅金,乘金人衰弱出兵北上收復失地,以報君父之仇。而不是對韃靼用兵,結一強擔陛下三思!”

戶部侍郎劉弼跟著上奏,做最後的努力。

“陛下,紅顏禍水,陛下應驅逐西夏公主李惟名,罷兵息戰,這才是國之正道!”

御史唐麟跟著上奏,直指皇帝為美色誘惑,耽誤了國事。

“陛下,請驅逐西夏公主李惟名,罷兵於韃靼,以正朝綱!”

“陛下,請驅逐西夏公主李惟名,罷兵息戰,以正國朔!”

其他言官大臣紛紛上奏,人數眾多,其勢洶洶。

眾臣現在的目標,全部轉移到了阻止皇帝出兵上。至於對薛極宣繒二饒彈劾,已經偃旗息鼓,好像這件事情根本沒有發生過一樣。

群臣和趙竑鬥法,薛極和宣繒二個倖存者,反而成了旁觀者,似乎置身事外,也猶豫著要不要力挺皇帝。

殿堂上眾臣的反應不一,趙竑也看的清清楚楚,怒火也節節上升。

一不心,他成了沉迷酒色的昏君!

“陛下在蜀口布防,乃是國之大計,豈是擅啟刀兵?宋金邊界相連,你們誰能確保韃靼大軍不會入侵我大宋?一旦發生戰事,你們誰為死難的軍民負責?”

“諸位,凌迫君王,形同逼宮,豈是臣子所為?”

高定子魏文翁兄弟,和吳兢等人硬剛起來。

相比於東南出身的官員們如陳端、吳兢,甚至真德秀們對用兵的阻撓,四川出身的官員們基本上都是保持清醒,甚至是鼓勵出兵。

蜀口防禦爛的不成樣子,皇帝在四川布重兵防禦,這是善政。難道要破罐子破摔不成?

四川官員大都持讚許的態度。東南官員們則要冷漠許多。

趙竑看在眼裡,驚怒之餘,心寒了許多。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骨子裡的懦弱和冷酷嗎?

想當“忍者神龜”,想“拿錢買和平”,可惜,掏錢的是朝廷,你更不能拿老百姓的性命做賭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星際之萌妹來襲

秦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