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章 練兵,穿越南宋當皇帝,浮沉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無論是將領,還是普通士卒,都可以快速融入。
“陛下,江南東路禁軍廂軍在冊共五萬人,缺額八千餘人,再去除老弱病殘的九千人,加上殿前司調回建康府的一萬多人,四萬二千人,如今都在這裡。”
汪綱的回答,讓趙竑輕輕點了點頭。
六萬六千兵額,只有不到四萬戰兵。等練兵下來,估計還要淘汰兩三千,能有四萬已經不錯。
江南東路如此,其它各路估計也是這樣。怕就怕,京湖路、兩淮路,以及四川這些邊地也是這樣。
“那些淘汰的軍士,安置的怎樣?”
趙竑的眉頭一皺。
“冗兵”頑疾,終宋一朝,都未解決。
宋朝為了緩解災情匪情,將災民匪盜招做士兵,以致兵越來越多,士兵到
60歲才能退役。養兵卻不讓打仗,只是維護地方安寧,以至於軍隊被養殘,軍費卻消耗巨大。
冗兵、冗費,惡性迴圈,無法消除。
“回陛下,江南東路推行經界法,許多閒田、荒田被清理出來,尤其是豪強官宦名下無人耕種的荒田達
60多萬畝,分給淘汰下來的兩萬多將士,綽綽有餘。其它的作為官田,以備軍中不時之需。”
汪綱輕聲說道,面帶笑容。
江南東路推行經界法,雷霆之下,大獲成功,那些逃隱稅賦的上戶中戶,光是建康府查出來的隱田,就多達
300多萬畝。百姓歡呼鼓舞,官府賦稅增加,新政之利,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這可是個意外的驚喜和收穫,也讓他看到了江南東路推行新政的益處。
“汪卿,做的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若是真能在百姓心中落下一個“好”字,可比什麼功名利祿都要好上百倍!”
汪綱笑容滿面,趙竑也是心頭振奮。
光一個健康府,官方統計
430萬畝,經界法完成,面積竟達
770萬畝,差額
340萬畝。大宋土地兼併之害,隱稅之弊,果然是積弊重重。一旦革除,其帶來的活力滿滿。
光是江南東路補交的稅賦,就多達兩千多萬貫,足夠練兵、建造江南兵器製造分司、擴建金陵大學堂、以及修建道路等等的各種費用了。
“陛下教誨,臣謹記在心。”
汪綱笑容滿面,恭恭敬敬。
“陛下,淘汰的軍士,也不需要全部種田。如今江南東路大興百業,鐵廠、水泥廠、肥皂廠等等,需要大量的勞力。臣和魏公、胡公商議了一下,從軍中安置出了五千多人,安置到各個地方。如此,也免了可能的軍士譁變。”
從洗煤煉焦,到礦石焦炭各種物資搬運,都需要大量勞力。汪綱此舉,的確是考慮周全。
“安置五千多人,其餘的軍士不會有異議嗎?”
趙竑讚賞之餘,又有些擔心。
國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全部種田還好,一個區別對待,人心難免不安。
“陛下不知,軍中親戚關係複雜,有父子從軍,有兄弟從軍,也有父子兄弟都在軍中。每家或每姓基本上都有人選,士卒大概都能接受。況且,那些上了年紀計程車卒,有地可種,又三年免賦,許多人都回鄉了。”
淘汰計程車卒,年紀從40到60歲的老兵,就佔了六七千人,這些人大多回鄉務農,是以篩選淘汰將士,並沒有引起多大的轟動。
而其根本,一是有田可種,三年免賦;二是百業發展,給了五六千淘汰軍士的就業機會,一舉多得。
“陛下推行經界法,繁榮百業,又能整飭武備,練將練兵,相輔相成,實在是一招妙棋!”
汪綱由衷地說道。
“汪卿,歸根結底還是要把新政推行下去。否則,冗兵、冗費的頑症就無法根除。”
趙竑並沒有提“冗官”。事實上,整個大宋不過四萬名官員,並不算多。關鍵是讓他們“物盡所用”,淘汰渣子,杜絕恩蔭入仕,相信解決“冗官”,不是問題。
對於大宋一朝,經濟上始終無法突破,軍事上當然無能為力。他所做的就是打破這一魔咒,讓經濟給活起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