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虛無
鄒虞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6章 虛無,如果這是不講理的爽文世界,鄒虞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佛置身於宇宙的邊緣,凝視著那無盡的黑暗深淵。
沒有方向,沒有答案。
司徒駿只能在這無邊的思緒中繼續漂浮,等待著或許永遠不會到來的啟示,或者最終被這虛無徹底同化,成為它毫無波瀾的一部分。
身下那女子稍微停頓一下,然後看了司徒駿一眼。
見他沒有反應,便繼續行動起來。
身體上的反應,沒有讓司徒駿感到有什麼不適,他的腦海裡一片黑暗。
他不禁又將目光投向人類的歷史長河,那一個個曾經輝煌的帝國。
如亞歷山大帝國的鐵騎踏遍歐亞,羅馬帝國的榮耀與威嚴。
它們在當時的世界裡是如此的不可一世,可如今只剩下殘垣斷壁與史書上的寥寥數語。
這讓司徒駿深思,所謂的偉大與永恆,是否不過是人類在時間長河中短暫的自我標榜?
從哲學層面看,存在的實體性在歷史的流變中被不斷消解。
那些偉大的帝王將相,他們的壯志雄心、文治武功,在虛無的侵蝕下,漸漸失去了往昔的光芒。
這是否意味著,人類所構建的一切價值體系和權力結構,在本質上都是相對的、無常的,缺乏一種絕對的、永恆的根基?
我們所珍視的記憶,無論是個人的美好回憶還是集體的歷史記憶,是否也只是大腦神經元的某種特定連線模式。
一旦生命終止,這些連線消散,記憶也就隨之灰飛煙滅。
這就如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理念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分離。
我們的記憶和感知或許只是對理念世界的模糊映照,而當個體消逝,這種映照也就不復存在。
那傳承千年的文化習俗,在全球化與現代文明的浪潮中,有些正逐漸被遺忘,被拋棄,這是不是也預示著它們在虛無的軌道上漸行漸遠?
從哲學意義上講,這反映了文化的流變與不確定性,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精神構建,是否也只是在虛無背景下的一種暫時的、區域性的共識?
對於藝術,那曾被視為人類靈魂的吶喊與昇華。
從梵高那絢爛而孤獨的星空,到貝多芬震撼人心的命運交響曲。
它們所傳達出的情感與力量,在虛無主義的審視下,似乎也只是人類在短暫的存在中自我陶醉的產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