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建元改制
隨波逐流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3章 建元改制,本想輔佐始皇,被迫成為匈奴單于,隨波逐流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勍?意為強大?”宋坤愣了下,說實話,他也翻過許多書籍,一開始從未想過這個字。
這個字的現代讀音是qing,與秦僅僅是前鼻音和後鼻音的差別。
那麼問題來了,先秦時期的上古漢語,到底有沒有前後鼻音呢?
雖然有歷史語言學家根據《切韻》往前推斷,上古漢語應該是存在前後鼻音發聲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切韻》成書於隋朝,已經處於中古漢語時期。
現代對於《詩經》的注韻大部分參考自唐朝以後的文獻,至於先秦時期到底是不是這樣唸的,誰知道呢?
個人認為,上古漢語也許不存在前後鼻音的區別。
上古漢語,從殷商時期-三國兩晉,我們可以觀察這一段歷史的朝代名稱。
“秦”、“晉”、“漢”、“新”,你以為的“商”,都是前鼻音。
而中古漢語以後,“唐”、“宋”、“明”、“清”,他們是後鼻音。
再者,學術界普遍認為,粵語和閩南話的發音更接近上古漢語。
兩廣地區從小說白話的人,如果要考普通話二甲,近乎很難,難就難在前後鼻音不標準。
這是從小到大都養成的發音習慣,一時間很難改變,當年狗作者考了五次才過二甲。
因此可以推斷,在先秦時期,“勍”和“秦”這兩個字的發音,基本是同一個音。
那宋坤就有些猶豫了,以後自己的國民出門在外,別人問他:“你是哪裡人?”
“我是勍人。”
“秦人?”
總不能讓他們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寫著“勍”字吧?
但是,這個“勍”字的意義真的很不錯,宋坤非常喜歡。
為了區分兩國的差別,宋坤想著,不如直接創造一個讀音?
“勍”,本是陽平聲,不如直接改成去聲算了,從第二聲變為第四聲。
反正這個字在先秦時期的運用場景不多,屬於偏僻字。
有意思的是,你猜獨孤夏從哪裡找到這個字的?
就是春秋時期左丘明寫的《子魚論戰》,其中有一句話,是子魚對宋襄公說的:“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讚我也。”
因此,“勍”一字,出自宋國子魚。
無論是從字面意思,還是從歷史淵源來看,“勍”,都將是宋坤改國號的最佳選擇。
夏勍,念起來雖然有點拗口,但是習慣就好,因為他找不到其他更有意義的字立為國號。
宋坤站起身,他走過去揉了揉兩個兒子的頭,笑道:“新國號,就依你們所言吧。”
獨孤華和獨孤夏神色大喜,他們沒想到,自己的意見居然被王父採納了?
第二天,宋坤在大殿上向群臣宣佈這件事情。
“一年後,匈奴改國號為勍,書面夏勍,口語勍,改唸去聲。”
“並立夏帝大禹雕像入宗廟,奉為勍人先祖。”
“又因夏勍處於北疆,其境綿延萬里草原,故立五行,勍為木德。”
“野草,生生不息,勍朝,亦萬古長青!”
大家對這個決策都沒有意見,你是單于,你說了算。
......
秦國,咸陽——
嬴政收到了來自北方的信,他愣了愣:“居然是宋兄親筆?”
開啟一看,裡面說著匈奴即將成為過去式,勍朝將立。
嬴政回憶了一下,“勍”這個字,確實意義非凡,深以為然的點點頭。
“等等,為何是勍朝,而不是勍國呢?”
“這個朝字,有何含義嗎?”
嬴政陷入了沉思,他在仔細琢磨著“朝”這個字。
請不要陷入思維固區,現代人稱呼“夏朝”、“周朝”,可是,“朝”這個概念,實則是從秦始皇時期才開始的。
周,並不會自稱“周朝”,正確稱呼是“周邦”。
《周禮》:“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
因此,嬴政看到“朝”這個稱呼的時候,他一時間沒反應過來。
“朝,組詞朝拜、朝政、天下黎民朝聖一人......”
“建元改制,天下共主?”
“妙哉!”
嬴政眼睛一亮,他越琢磨這個“朝”字,就覺得大有可為。
“既然如此,那寡人也改秦國為秦朝吧。”
“不愧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