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五,印光法師白語解,我想簽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觀想佛像,不如供佛經在佛前,專門一心頂禮阿彌陀佛,更為專精一致。不要說緣想一尊佛,不如緣想多尊佛的功德大。必須知道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的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尊佛就全體具足。如同帝釋天的寶網千珠,千珠攝於一珠之中,一珠遍於千珠之內。舉一全收,不欠缺也不多餘。
若久修大士,緣境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若初心末學,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而障深慧淺,或致起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歷代諸祖,皆令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此也。待其唸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鹹皆具足。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如果是長久修行的大菩薩,緣想之境不妨寬廣。境界愈寬廣而心愈專一。如果是初發心的後學,緣境如果太寬,就會心識紛散。因障深慧淺,或許導致生起著魔的事情。所以我佛世尊以及歷代諸位祖師,都令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原因就在此。等到唸佛證得三昧,那麼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全都具足。古人說:“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以說是對證得三昧境界最貼切的形容了啊!
至於止惡修善,刻實檢察,雖莫善於功過格。然使心不主於誠敬,縱日記功記過,亦是虛文。
至於止惡修善,腳踏實地檢查修正自己的過失,雖然沒有什麼書比《功過格》更好。然而假使心不主於誠敬,縱然每天記功記過,也只是虛文。
功過格此間未有其書。若約予所見,但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倘或宿習所使,偶爾忽生。而誠敬忠恕在懷,自能念起即覺,覺之即失。決不至發生滋長,舉三業而隨之矣。
《功過格》,我這裡沒有這本書。如果依我的看法,只要心存恭敬至誠,在任何時間,不使有一個疏忽懈怠的念頭。在和世人交往應酬時,只以忠恕為懷。那麼在一切時,一切地方,心中惡念就不會起來。假如因宿世習氣所使,惡念偶爾忽然發生。而心中有誠敬忠恕,自能惡念起來就會馬上覺察到,一旦覺察到它,惡念就會歸於虛無。決不至於使它滋生蔓延,使身口意三業也隨它去了。
小人之所以偽為善而實為惡者,意謂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間凡夫耳。若得道聖人,固了了悉知。而天人鬼神,雖未得道。以報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如視諸掌者乎。欲無知者,唯己不知則可耳。己若自知,則天地鬼神佛菩薩等,無不悉知之而悉見之矣。
小人之所以假裝行善,而實際是做惡,其原因是他的心意認為,沒人知道我做壞事。他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只是指世間的凡夫罷了。如果是得道的聖人,當然了了全知。就是天人鬼神,雖然沒有得道。因為業報有他心通,也能了了全知。更何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有他心通,道眼徹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如同看手掌一樣清楚呢?想要“無知”,自己不知道還可以。自己如果知道,那麼天地鬼神、佛菩薩等,沒有不悉知悉見的。
若知此義,雖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惡。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共知。縱不知慚愧者,知此亦當慚愧無地矣。況真修實踐之士哉。故欲寡其過,先須從畏此諸聖凡悉知悉見起。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猶是約世間情見而淺近言之。實則我心與十方法界,覿 (d i) 體吻合。由我迷故,其知局在於一身。彼十方法界聖人,徹證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
如果知道這個意理,雖然在暗室無人之處,也不敢懈怠輕忽。別人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生惡念。因為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全都知道。縱然是不知道慚愧的人,知道了這個道理,也應當慚愧的無地自容啊!何況是真修實踐的人呢?所以想要減少自己的過失,必須先從畏懼這些聖賢之人及鬼神的悉知悉見開始。因為渴慕先哲到極點,在菜湯裡、牆壁上都能見到這位先哲,謹慎獨處,對獨行的影子、獨睡的被子都不做虧心事,這還是就世間情見而做的淺近說法。事實上,自己的心與十方法界是完全融為一體的。由於我迷昧本心的緣故,我們的知見只侷限於自身,那些十方法界的聖人,徹證自心本具的法界藏心。
凡法界中一切有情舉心動念,無不親知親見。何以故,以同稟真如,自他無二故。若知此義,自能戰兢惕厲,主敬存誠。初則勉力息妄,久則無妄可得矣(惡念原屬妄想,若不覺照,便成實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